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鲁迅为什么被称为“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第一个人”他都翻译过什么作品
发布时间: 2023-07-17

鲁迅为什么被称为“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第一个人”他都翻译过什么作品

谁要是告诉我,上学没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小编“子屠龙”翻开白眼,就跟Ta急、跟Ta怼、跟Ta闹。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来说,鲁迅先生是一座无法翻阅的高山,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鲁迅先生不仅文笔好,而且还会翻译,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至今,他留下的著作与思想,依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

一、鲁迅先生的人生简历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去仙台学医,后弃医学文,想用文字的力量影响中国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后,他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授课。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高校教书。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人吃人的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文化界的伟大旗手。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鲁迅先生自己写的作品有: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从1927-1936,鲁迅先生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

二、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第一个人”?

鲁迅致力于通过翻译改革和丰富中国文学以改革整个社会、治愈国民的精神缺失。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须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赖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自信,拒绝批评和改变,加上当时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走上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应该说中国新文学的形成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开始的。

鲁迅的翻译方式选择用“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从文化视角对“宁信而不顺”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极高的译学价值,它饱含了鲁迅为创获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良苦用心,因此鲁迅先生被称为“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第一个人”。俄国十月革命后,也是鲁迅第一个为中国盗来俄罗斯文学的“普罗米修斯之火”。

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多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中翻译作品的国家有: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

他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鲁迅先生翻译的作品

1903-1918年,大致是鲁迅翻译的第一期,除开翻译高岛平三郎《儿童观念界之研究》(1914),其余都是鲁迅在留日时期完成的,1906-1907年鲁迅的翻译发生了一个明显的转向,主要是国民精神、世界知识、“不取媚于群”的提出,应该说,一直贯穿的思想主线是复兴中国的理想,“起其国人之新生”。换言之,鲁迅的翻译之选择主要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选择,和较少的自觉传播科学的行为。

鲁迅先生翻译外国作品具有较大的优势,因为他通晓日语、德语,粗通英语,略知俄语。日语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掌握的,会德语是由于德国医学发达,德语在仙台医学学校是必修的。这些外语功底让他翻译外国文学就显得更游刃有余。

俄国1905年革命后,鲁迅所作的《摩罗诗力说》在分析19世纪几位最伟大的革命浪漫诗人的诗作时,重点介绍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1909年在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的《域外小说集》中,又翻译了俄国作家安特来夫和迦尔洵的作品。1921年他翻译了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一大批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鲁迅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毁灭》、《浊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1907年,鲁迅译写《摩罗诗力说》(《坟》)再次重申了复兴中国的理想,但是,由早期的尚武精神转向激励思想、开发民智,鲁迅写道:“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1907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哈葛德、兰格《红星佚史》,1908年鲁迅、周作人翻译籁息《裴彖飞诗论》,也都有激烈的复兴中国理想。1907-1908年鲁迅在翻译活动中强调了时代精神、国民精神、世界知识,转而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刚健激俗的人格品质,勇毅起新的独立行为。

小编“子屠龙”,欢迎大家补充资料和看法,谢谢?☺️☺️

教科书里还有多少篇鲁迅先生课文

高中教材中,鲁迅的文章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一种趋势。

鲁迅的文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具有批判性,一个是语言上比较深刻,不易理解。

因为批判性强,所以有些人不喜欢;因为不易理解,所以有些习惯了快餐文化的人浮浅之人年不明白。但他的文章从教科书里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前者。

看看这几句:“枣树........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夹着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这个枣树,举着铁刺一般的枝杈,让天空、月亮极不舒服,这言外之意是什么?它在赞颂什么、指斥什么,没有一定思考力、生活阅历的人,是读不懂的。但一旦读懂了,不是怕得要命,就是佩服得要命。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鲁迅写的

谢邀。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而野草是散文集,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成。

春,则不然,是为另外他人之作。一篇小说名为“春”,是巴金先生的小说作品,是先生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还有一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清新淡雅、卓然童趣,名字就叫做“春”。题主问的这个问题,使人很容易把二者弄混淆了,应该在题旁标注清楚,不然的话,很容易让不明就里者产生歧义。

鲁迅先生在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杂文、散文以及小说作品。现今人们公认的,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最具战斗性的文字,旁征博引、厚积薄发,以犀利的笔触同文坛乃至社会上的诸多谄媚、阿谀现象进行了坚决、毫不妥协的斗争,并赢得了文学斗士的美名,从而享誉文坛,甚至在政治领域,被当成了投枪和匕首,是刺向敌人的锐利武器。

个人喜爱鲁迅先生的杂文,很有深度,很有趣味,或者很有力量,是先生留给后辈的杰作,至今仍然让人们膜拜不已。

巴金和朱自清两位先生,名气也是煊赫荣光,但还不能同鲁迅先生相提并论。

虽然朱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分外感人,也充分展示了文坛泰斗的气节、风骨,但和鲁迅先生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先生的背影一文,每每看来,都止不住泪水涔涔,还有他的荷塘月色,也是一篇著名的散文作品。

巴金先生则是一名纯粹的文学家,小说作者,即使晚年写了回忆录,记录了文革时的感受和回顾,且有一篇“怀念萧珊”的文字让人们称道,还是脱不开小说作者的窠臼。而且,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先生的“怀念萧珊”,不是那么纯粹,也不是那么文思斐然。

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的三位,都是文坛大家,都有名著传世,喜爱谁也看个人的爱好和脾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