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现代诗赏析大全(著名现代诗全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著名现代诗全文及赏析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全诗由7节组成。在第一节中,写到“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而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我心目中的想象、追求和希望。

第二节是对这个“丁香般的姑娘”做进一步想象与补充。从视觉、嗅觉、感觉、情感等方面来丰富她,把丁香姑娘的幽怨温婉的气质凸显出来。这个丁香姑娘驻足在雨中“哀怨又彷徨”,此时把“她”和雨连结在一起,用雨来衬托“她”的哀怨,如同一幅水墨画般的让读者产生联想。

第三节,写这个让我着迷的“丁香般的姑娘”“像我一样”,在这寂寥的雨巷中默默的彳亍着,而“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氛围,则充斥在这样的情境中。

第四节,写“她”和“我”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相遇,相较“我”的恋恋不舍,“她”只是默默的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然后“她”“如梦一般的飘过”。

第五节,写这个“丁香般的姑娘”与我擦肩而过,然后“她”“默默的走远了”,走完这条“雨巷”。

第六节,我与这“丁香般的姑娘”彻底的失之交臂。虽然“我”不舍,但“她”还是在我的目光中,在这哀愁的雨中,“消失掉了她的颜色”、“消失掉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与“她丁香般的惆怅”。

所以,在第七节中,“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彷徨徘徊,期望能再逢着那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但是,要再次逢着这个“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是渺茫的,所以我只能退而求其次,期望在梦中与“她”相会。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诗中的“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这个“我”似乎在期待着什么、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这时候诗中的“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扩展资料: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在《雨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转化了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集美丽、高洁、愁绪与一体的“丁香”形象,曾分别出现在李商隐、杜甫、李璟的诗词中(“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李商隐;“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杜甫;“青鸟不传云中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同时,诗中的“油纸伞”、“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愁怨”、“颓圮的篱墙”更体现了一种“杏花春雨江南”的古典文化传统,具有东方美学情调。

现代诗歌和赏析

  导语: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不拘泥格式和韵律,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下面是我整理的现代诗歌和赏析。欢迎阅读及参考!

  篇一、现代诗歌和赏析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篇二、现代诗歌和赏析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必读理由

  中国现代派的著名作品,古典的节奏,现代的哀愁有机结合。

   名作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使命感笼罩了一个庞大的“烦忧”群。戴望舒就是这样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烦忧者之一。他写了许多烦忧者的诗篇,这一杰出的诗篇《烦忧》为这一群体的心态与精神作了集中的观照与画像。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叫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部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