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是什么

月饼是最早出现在我国殷、周时期,第一个做月饼的无记载。

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扩展资料

月饼的饼馅一般分为软硬两种,软馅中含水分较多,只能保存7到10天左右,而硬馅月饼则可保存1个月左右。盒装月饼,应将盒盖打开,使其通风;另外,因月饼中含脂肪较多,存放时还应注意避光,以防油脂氧化。

月饼要轻拿轻放,尤其是苏式月饼因皮酥松,最容易破碎。如果饼皮脱落,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影响口味、质量,并且易受潮变质。

月饼含有丰富的油脂和糖分,受热受潮都极易发霉、变质,所以一定要将月饼存放在低温、阴凉、通风的地方。一般来说,月饼皮软、水分大、易变质,最好将月饼连带包装盒一起放入冰箱冷藏室,食用前一小时取出,可保证它的口味。

在25℃的气温环境下,杏仁、百果等馅心月饼可存放15天左右;豆沙、莲蓉、枣泥等馅心月饼,存放时间则不宜超过10天;如果气温超过30℃,月饼存放的时间还应该适当缩短,一般不宜超过7天;至于鲜肉、鸡丝、火腿等月饼,应随买随吃。


中秋节月饼的来历

月饼,又称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秋节的时节食品。发展至今,吃月饼和赏月成为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而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融合,发展出了不同的口味,成为中国各地人们过中秋节的必备。
相传后羿因射日有功,获得王母奖赏的两颗仙丹,吃一颗可长生不老,两颗便飞升成仙。后羿有个徒弟叫逢蒙,知道后羿家里藏着仙丹。八月十五这天,逢蒙等羿出去打猎,一人偷偷溜到后羿家中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为了不让仙丹落到逢蒙手里,嫦娥便把仙丹全部吃了,吃了仙丹的嫦娥便飞到月亮上,住在广寒宫里。为了表示对嫦娥的思念,每年八月十五这天,后羿会在院子里面摆上嫦娥爱吃的水果和表示团圆的饼,盼望嫦娥归来。后来就慢慢的就演变成了过节的习惯。
月饼涵义团聚,也应该是明朝开端有文字记载的。结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的关于习俗的的资料可以看出,月饼取这个名字的最开始的原因为了团聚的前史轨道: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同分吃月饼月果(祭拜月亮的供品)。由于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步构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聚的意思。

中秋节吃月饼是怎么来的

月饼起源于我国古代拜月神的习俗,人们把月饼当作供品,那时的月饼叫小饼、宫饼、团圆饼。到汉朝时期,皇帝张骞出使,他带回芝麻、胡桃,于是就有了用胡桃仁做馅的圆形饼,叫做“胡饼”。唐朝时期,唐太宗和杨贵妃在皎洁的月光下一起赏月吃胡饼。皇帝嫌胡饼的名字难听,杨贵妃说“那就把它叫作月饼吧”,自此沿袭而来。
月饼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月饼是用来祭月的,其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发展到2021年,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中秋节吃月饼有什么来由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传说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另一种传说是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纷纷揭竿而起。当时的朝廷开展大规模搜查活动,各地起义军之间传递消息十分的困难。后来刘伯温想了个主意,命人在饼子里塞入“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再派人分头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八月十五那天,各地起义军同时响应,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后来朱元璋得了天下,便传下口谕,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中秋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中秋节吃月饼是怎么来的呀

其实在古代最开始并没有月饼,八月十五这一天会制作胡饼来祭祀祖先。而胡饼就是用面粉,酥油还有一些甜的馅料制作而成的圆形的小饼。相传在唐朝的时候,八月十五这一天唐太宗和杨贵妃边吃胡饼边赏月,唐太宗看着手里的胡饼,总觉得这个饼虽然好吃,但是名字略微俗气,这在思索应该换个什么优雅的名字时,在一旁的杨贵妃刚巧抬头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明月,突然灵光一闪,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就成为了中秋节的传统糕点,一直流传至今,月饼也就是这样来的。
1.咸蛋黄月饼
咸蛋黄口味的月饼是这两年非常畅销的口味,在传统的豆沙馅里面加入咸蛋黄,咸甜可口,不仅可以吃到豆沙的香甜细腻,也可以品尝到咸蛋黄的粉沙咸香,口感非常不错。
2.流心月饼
台湾的流心月饼也是现在的网红月饼。普通的月饼的馅料都是实心的,而流心月饼一口咬下去,里面的馅料就像流动的奶黄一样流出,香甜可口,颠覆的传统的月饼馅料的口感,成为大家的新宠。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

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扩展资料

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

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饼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代表什么

中秋节吃月饼起源于元末时期,相传为朱元璋联合义军起义时,怕泄露消息,就将密函藏于饼中,起义成功后正值中秋节,于是为了庆祝起义成功,就把起义时的饼称之为月饼,并寓意“团圆”。

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根据我国的历法,夏历(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