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
发布时间: 2023-07-11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这个“现实”是包含几亿读者、上千万写作者、数十万签约写作者、数百家网站、数万部作品的网络文学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看,凡是那些在互联网上首发的作品都是网络文学;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只有那些在互联网上首发,与网络读者产生互动,并以此创作获得收入的文学作品才可称为网络文学。中国网络类型小说接续的是中国传统类型小说的文脉,有人将网络文学称为中国当代通俗小说。从文学的功能上说,网络文学关注的首先是文学的娱乐功能,当然文学的认识、教育功能在网络文学中并没有失去,只是网络文学更注重读者体验,更强调寓教于乐。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以现代精神和现代的形式完成了文学的现代变革。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对象是鲁迅所批判的封建旧文学,陈独秀所说的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从形式上看,网络文学将五四文学批判的旧文学(类型化的通俗小说)重新复活了。那么,网络文学是否在走历史的回头路呢?

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面对的历史语境不一样。五四新文学面对的是晚清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局面。救国、图强是文化先驱们面临的根本任务,因此他们认为应当致力于器物之变、制度变革和文化变革。中国现代文化变革借助于文学,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的精神灵魂。中国现代文学是写实的文学,普通平民代替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成为作品的主人公,现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祥林嫂、阿Q、觉新、祥子等悲苦的人物形象,整体风格是沉郁的、悲凉的。在文化上,积极向西方学习,以民主、科学、自由、博爱、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思想对国民进行精神启蒙。在文学形式上,借用欧化的语言和欧化的形式,开启了中国文学的“雅化”道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文学面对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文学开始边缘化。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全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学对民众启蒙的意义下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文学的世俗化色彩增强,文学的消遣功能增加,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与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和多元化发展相契合,娱乐化的网络文学应时而生。

网络写作发表的环境与传统文学有根本的不同,写作的内容和风格自然也有较大改变。在网络上,作者和读者不喜欢一本正经地说话,轻松、戏谑的表达成为网络流行的语言风格。在网络语境中,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网络流行语、符号、表情等,各种调侃、有趣的表达写进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成就的表征:改革开放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大批通俗化、消遣性的文学作品通过互联网获得了读者;改革开放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使更多的人有大量的消遣娱乐时间来阅读小说;改革开放以来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使网络文学广泛吸收、借鉴中外文化与文学资源;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力,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文化自信,带来了网络文学积极、开朗、乐观的格调。

展开全文

(摘编自周志雄《文学史视域中的网络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类型小说具有认识和教育的功能,中国网络类型小说也保留了这些文学功能。

B.面对落后挨打的局面,五四新文学试图寻求器物、制度、文化的变革以实现救亡图强。

C.中国现代文学变革,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份、思想文化、文学形式三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D.改革开放为网络文学兴起提供了良好环境,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较于网络文学对娱乐功能和读者体验的重视,传统文学更侧重于将娱乐当做实施教化的途径。

B.现代文学革命批判封建旧文学、贵族文学和山林文学,可见这些文学在精神和形式上无可取处。

C.网络文学同五四文学所批判的类型化的通俗小说在形式上有相似处,但在内容上已经与时俱进。

D.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全民文化水平提高,文学的消遣功能大于启蒙意义,文学边缘化成为必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网络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区别(3分)

A.前者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计划经济开始转型的形势,后者面对晚清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局面。

B.前者借助网络语境中的表情符号等形成轻松有趣的风格,后者用欧化的语言和形式,开启了中国文学的“雅化”道路。

C.前者借鉴西方文化与文学资源的同时具有文化自信,后者积极地向西方学习民主、科学、自由、博爱等现代思想。

D.前者得益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呈现出积极、开朗、乐观的格调,后者肩负特定的历史使命,整体风格沉郁、悲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人类尚未发现而已。

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而地球仅是其中之一,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火星这位“好邻居”之所以吸引着人类的目光,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其他星球都没有的特质——最像地球。有多像呢?火星的自转速度几乎与地球相同,火星上的一天有24小时37分钟。火星的公转周期是687天,火星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与地球相近,所以火星也像地球一样拥有四季,只不过每个季节持续的时间是地球的两倍左右。火星的地貌也和地球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等。火星上还有大气、水、各种矿藏和氧化物。火星矿产资源丰富,根据带回的样品分析,火星上钛铁矿的资源储量高达1500万亿吨。其中最特别的是,火星的大气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利于生物在火星表面的生长发育。所以,火星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并且有可能被改造为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摘编自《火星为什么值得探测》)

材料三:

在人类发射的近200个深空探测器中,绝大部分都是探测月球和火星的。然而,人类并没有忘记走向更远的深空。特别是最近10年来,人类对太阳系小天体的兴趣逐渐增加,试图发现地球上难以获得的稀有资源,并将其带回地球。

在太阳系所有的岩体类天体中,地球的引力场最大。因此,要达到离开地球所需的加速度也是最大的。进入深空的第一个技术挑战是脱离地球引力。

当探测器被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就可以脱离地球引力进入行星际。深空探测器的飞行轨道,是受行星位置和其引力场影响的。因此,需要事先优化设计发射窗口和轨道。设计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做到燃料最省,二是做到尽快到达。为达到这两个目的,需要利用行星际中两个特殊的引力效应。一个是可以利用各天体之间的引力平衡点,探测器在该点受到的引力作用最小。在此处做变轨,可以做到最节省燃料。另一个可以利用的是特殊的引力效应,即借助天体的引力来加速。

人类在地球上着陆和返回的经验,几乎无法在其他天体上直接应用,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和起飞都非常困难,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成熟。但在小天体上着陆与起飞是完全不同的技术。首先,由于小天体引力场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与其说在其上着陆还不如说是与其轨道交汇。因为无法借助其引力的力量,所以需要拥有非常精准的轨道设计和自动控制能力。其次,着陆时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碰撞,如果无法将探测器在相互接触的一刹那锚定,探测器将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很快弹跳起来。

第三个技术挑战是远距离通信。通讯距离越远,无线电波经过长距离传输,能量将会扩散和衰减。其次,远距离通信会带来时间延迟,使得探测器必须具备自主判断和运行的能力。

(摘编自吴季《深空探测的现状、展望与建议》)

材料四:

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天宫”实现太空会师,这幅历史性的画面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从“东方红”“嫦娥”到“天宫”,中国航天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这些年,中国在航天领域始终笃定自力更生、戮力创新之路,到今天能够独立掌控自己的命运,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