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是什么课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道德与法治

道德和法治不是对称概念。道德和法律是对称概念,德治和法治是对称概念。

法律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暴力性的行为规范,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依靠强制力保证施行。

道德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1、区别

①法律是强制性的社会规范;道德是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②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联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良法理应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护。

道德与法治是什么课程

思政课。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4、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课程特点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树立正确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道德,以及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等内容。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二者应如何相互促进

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道德与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都可以成为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法律侧重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更多的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二者从不同角度作为人们社会行为的调节者,维持社会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谐、文明、健康地发展。

道德与法律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们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会秩序保障系统,是调整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生活空间,一般说,违反法律的行为也违反了社会道德,但违反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法律作为一种成文的规范,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频繁变动,因此法律对于社会具有滞后性,单纯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时的作用就显而易见。

扩展资料:

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机制,是它能够在不良行为发生前阻止其发生,具有前倾性,则重治本;而法律则适应实际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行为,后发制人,侧重治标,二者紧密联系,相和益彰。法律离不开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辅导,既要发挥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强制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保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健康快速有效地发展。

论法治和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治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道德与法治课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个方面内容,是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有着独特的价值。怎样学好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呢?小编汇总专家和老师们的意见,给大家支招。
01
关注时政,启迪思维。
时政热点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具体表现,是教材内容的深化和延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读报纸、看新闻的好习惯,关注国家和家乡青岛市的发展变化,增强敏锐感,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02
联系实际,全面分析。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生命和灵魂。同学们要注意把重大新闻时事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会多层面、多角度用教材知识对新闻进行全面分析,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知识系统整合的能力。
03
养成习惯,掌握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与正确的方法往往会让人受益终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做到以下“五会”:
会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前阅读教材,了解将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将所学知识了然于心。将要学习的知识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归类,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会听讲。要通过听老师的讲授抓住知识要点,把重点、难点、易疏忽点、易混淆点等在课本上标记,做好笔记,以便课后复习,这些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会提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勤于思考,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学活、学透,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会巩固。“温故而知新”。每学完一单元、一课、一框内容,都应及时地进行复习和巩固,要结合教材和笔记,理清知识脉络,“连点成线、结线成网”,梳理思维导图,加深理解。
会补漏。要学会查缺补漏,在作业或检测以后,及时地对其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建立一个错题档案本,并在每个题后面分析失误或出错的原因,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04
明理导行,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化和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鲜明特征,同学们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将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05
改进学习方式,加强自主探究。
同学们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社会热点、文化典故等背景材料,自主确定研究课题,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处理信息、活动体验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重新建构知识并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用心学习,就能学好道德与法治课,在成就自己的过程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