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妾一身安社稷(《宸汐缘》,你是看到哪里后开始无法自拔的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宸汐缘》,你是看到哪里后开始无法自拔的

说明一下我的观点 ,这部剧没看过之前,在网上看过网友评论说演技不行 服装不行 长相不行 豆瓣评分不高 模仿三生三世跟花千骨等等,但是自从我从第一集开始看的时候 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相反演技在线 笑点多多,配角演技不出戏,虽然颜值有点问题,不影响演技就行,剧情吸引人,唯一一部没有快进的电视剧,因为深入人心,我觉得很完美,而且这个团队跟三生三世一个团队,服装上难免有重复,这不影响什么 老戏骨演戏就演戏反而演技在线 ,张震第一眼乍看是有点老 跟倪妮加一起七十多,但是耐看啊 演出不一样的味道 ,九宸上神这个角色被他演的很有感觉 没有人规定一定要青春貌美如花的小鲜肉来饰演 这部剧我还会追下去的,希望有更多的小伙伴跟我一样喜欢这部剧 有些人不能光看预告跟照片就否决这部剧不咋地

在古代,为什么封建王朝实行和亲制度,来换取国家安定

古代和亲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打不赢了,我投降了,再也不主动打你了,如果不相信的我的话,我做你女婿还不行吗?或者我打赢你了,只要你别惹我,我就不会主动打你的,如果不相信的话我把女儿嫁过去,如果我再主动打你,你可以撕票。再或者我打不赢他了,你帮帮我吧,等我收了他我就听你的,如果不相信我,我做你女婿还不行吗?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的拉萨,那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一直心心念念想和唐汉朝和亲,无非是想让唐太宗不要再主动出兵,并且想借唐朝势力牵制其他少数民族,相当于借强者势力罩着他来压制他周围的弱者。

所以不惜下黄金5000两及大量的珍宝来娶大唐的公主。于是唐太宗将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拉萨。松赞干布为其加冕,封为王后,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也就是当年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见建,这样的和亲促成了,唐蕃交好,自和亲后200年间,凡新赞普及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而另一个广为流传的则是昭君出塞,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呼韩邪单于被其哥哥打败。便三番五次进长安朝觐,对汉朝俯首称臣,自请为婿,同样是想借大汉实力来消灭其他匈奴势力,值得一提的是,王昭君并非汉室宗亲,也并非公主,仅仅是一个宫女,呼韩邪单于得之既高兴又激动,可见当时的少数民族真的是挺好忽悠的。

而更大的笑话是王昭君主动请缨,告别时汉元帝才开始正眼看王昭君,看他又美丽又端庄可爱,自己很想留下自己享用,可是为时已晚,便开始追究,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宫女没有被安排到自己的身边来。查完后才得知王昭君本人与画像相差太大,古代选宫女进宫都不是皇帝直接挑选,而是靠画工画像,皇帝只能看见画像,而有的宫女为了上位就贿赂画工,而王昭君却没有,以至于被淹没被埋藏,可见古代皇宫里的潜规则真的是。从源头上已经锁定了大多数女人的命运。

总之古代和亲是把女人作为维系和平的牺牲品,而比较于后宫佳丽三千当中的其他女人,不管是自动主动请缨和亲还是被选中和亲的女人,仿佛都比无数女人活得更有价值。

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不怕,别说是冒牌的,就算送去一个扫地的大妈都没事。

和亲,又称”和番“,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而采取了一种特殊联姻方式。

一般来说,和亲基本上是中原王朝将公主嫁至游牧民族,不过,考虑到公主是金枝玉叶,再加上山高路远,因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很少将亲生女儿当做和亲的对象。

通常都会将一些宫娥,或者是宗室女子临时封为公主再嫁,比如西汉的王昭君,再比如唐朝的文成公主等,说白了,她们都是“冒牌”公主。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并非是皇帝亲生女儿的“冒牌”公主,难道就不怕被对方发现吗?而作为游牧民族而言,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些公主是冒牌的吗?

事实上,公主是“冒牌”的这件事,和亲双方均心知肚明,不过,游牧民族并不在乎真假,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公主这个人,而是公主的名分以及背后所带来的利益,说句不夸张的话,就算是送过去一个扫地大妈,游牧民族也会坦然接受。

和亲政策起源于汉朝,但汉朝送出去的十位公主都是假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刚开始小日子过得并不安稳,匈奴的冒顿单于时不时地来骚扰他一下,弄得刘邦极为上火。

于是,刘邦决定亲自出兵教训一下冒顿单于,结果,由于大意轻敌,差点被团灭。

最后,还是陈平建议走冒顿老婆的路子,给她送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这才让刘邦得以逃出生天,著名的“白登之围”说的就是这件事。

在此之后,冒顿单于仍旧不断侵扰边界,当时刘邦的实力还不足以消灭对方,因此,刘邦在大臣刘敬的建议下,采取给冒顿单于“当老丈人”的方式,即把女儿嫁给冒顿,让双方结为亲戚。

于是,和亲政策正式出现。

这样操作的好处就在于,按辈分来说,刘邦以后都算是冒顿的长辈了,因此冒顿也会顾忌点面子,不会动不动就喊打喊杀,而刘邦也能有时间发展自身。

不过,政策定下来之后,却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就是把谁嫁过去。

按理说,既然是要嫁给冒顿单于,自然得是汉朝的公主,因此,刘邦最开始指定的是他的亲闺女鲁元公主,也就是刘邦和吕后的女儿。

但问题是,作为鲁元公主的亲妈吕后,却死活不愿意,为什么呢?很简单,山高路远,去了受罪不说,这往后估计就见不着了。

因此,吕后拼命拦着刘邦,不准他将女儿嫁到匈奴。

可是,已经答应人家的事,总不能反悔吧,况且当时也没有反悔的实力,最终,刘邦想到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找了一个宗室之女(即刘邦的侄女之类),将其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这才算是了结了此事。

通过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和亲政策源自刘邦,并且,不嫁真公主而嫁“冒牌”公主这种现象,同样也是源自刘邦。

而在之后,汉朝一直延续着和亲政策,冒顿单于在汉惠帝时和汉文帝时,又分别娶了两位刘姓宗室女。

冒顿单于之后是老上单于,他在公元前174年和公元前162年,也分别娶了两个。

再往后则是军臣单于,他一共娶了三个刘姓宗室女,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合击匈奴,将江都王刘健的女儿刘细君和楚元王刘交的五代孙女刘解忧分别嫁到了西域。

而大名鼎鼎的王昭君,则是在汉元帝时期,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

纵观西汉一朝,前后有十位公主以和亲的形势远嫁他乡,再加上王昭君的话,那么一共就是十一位。

而在这十一位和亲的女子中,没有一位是真正的公主。

除了汉朝之外,隋朝差不多也是这样,隋朝共有三位和亲公主嫁到了突厥,分别为光化公主、安义公主和义成公主。

其中,义成公主被送到匈奴后,先是嫁给了启民可汗,在启民可汗去世后,又嫁给了他的三个儿子,即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

而这三位公主,同样都是宗室女子,没有一个是真的。

到了唐朝时,参与和亲的女子达到了20位,不过,这20位中,除了十七个是宗世女之外(包括文成公主),剩余三个可是正牌的公主。

她们分别是宁国公主(唐肃宗之女)、咸安公主(唐德宗之女),以及太和长公主(唐穆宗之妹—)。

相对来说,唐朝还较为“实诚”些,最起码和亲的公主里,还是有货真价实的金枝玉叶的。

不过,从汉朝到唐朝,有记载的34位和亲女子中,绝大多数都不是正牌公主,说明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作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就不怕被对方发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