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合理吗?读黑格尔如何入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黑格尔说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合理吗

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回答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既是一个哲学、、世界观问题,也是一个看待事物的角度问题。根本的世界观是唯物与唯心主义。

1、黑格尔的观点:大家都知道,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唯心者必然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比如一个信仰上帝的人,会认为上帝做的事一切都是正确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会有错吗?这就是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观点的根源。

2、唯物主义者:从哲学角度上讲,客观世界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有阴就有阳,有对就有错,因此,阴、错也好,阳、对也好,都是客观存在、是客观合理的。

3、从人的角度讲:人是有感情、感受的,晴空万里人会感到舒服,暴风骤雨人会感到害怕,自然灾害会使人痛苦。“存在即合理”是一个哲学问题,怎么谈到生活上来了?因为哲学对科学、实践、生活有指导作用,正确的哲学观点,会指导科学发展、指导实践、生活活动,为它们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比如你要去东海,有人给你指了向西,你会越走离东海越远,这就是哲学的指导作用。从人本身的角度讲,客观现实是有对错之分的。

4、唯物唯心的“存在即合理”的合理性:上面讲了,唯物唯心,各自从各自的角度,都得出了存在即合理的结论。那么,这二个“合理”是一样的吗?绝对不是,这就又回到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了。你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你就会认为上帝的存在是合理的;你认为没有上帝、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你就会认为物质的存在是合理的。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上帝是不存在的、是虚的没有的,虚的没有的东西存在吗?它的存在合理吗?

5、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是不可取的:信仰黑格尔的这种观点,必然会掉入唯心主义的深潭,同时黑格尔的这种观点,也是“宿命论”的一种,上帝都安排好了,都是合理的安排,人们还有必要去改造吗?是没有必要的。上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又敢去改造它的“合理”性?是不敢的。而按照唯物主义的“存在即合理”,人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愿望(对与错的感受、判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大自然、社会。

6、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唯物唯心与辩证法的关系是,前者是大方向,后者即辩证法的大方向下的具体方法,大方向对了、具体方法也对,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部分。黑格尔之所以错了,就是大方向错了。

7、形象的比喻:甲认为水果包括苹果、梨、橘子(假设只这三种),而乙认为水果还包括鸡蛋,并且说“水果可以生着吃”。甲听了这句话,说这句话没有错啊,因为甲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即水果由三种组成的)认为是对的。但是,甲若站在乙的立场上(即认为水果由四种组成的),就会看出乙的观点是错误的了。大家都知道,鸡蛋不是水果,也就没有水果的性质,比如可以生着吃,但是乙却主观地认为鸡蛋是水果(乙比喻为唯心主义者,比如黑格尔,而甲比喻为唯物主义者)。同一个概念,正因为唯心主义者包含进了主观成分,所以是错误的。再进一步比喻,我蓝子装了苹果、梨、橘子和鸡蛋,我对你说,这些东西可以生着吃,你会说,你(指我)的观点错了,因为鸡蛋不可以生着吃。同理,黑格尔“存在即合理”是错误观点,因为他是唯心者,“存在”中包含着例如上帝等的成分,而实际上上帝等是不存在的。再同理,一个唯物者说“存在即合理”则是对的,因为他的“存在”概念中不包含唯心的成分。(首)

读黑格尔如何入门

感谢邀请。

读黑格尔如何入门?其实挺难回答的。

因为,不知道题主因何原因要读黑格尔;另外,也不知道题主对于西方哲学有多少了解。总之,一是读黑格尔的动因,一是已经具备的哲学基础,这两个事情如果不清楚,很可能就“答非所问”了。

这里只能假定,题主想读黑格尔,完全出于对哲学的爱好,而不是因为考入了哲学系,不学不行,其实若真是那样还就好办了,授课老师会具体告知学习方法;还有,也假定题主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哲学知识,接受和理解都没太大难度。

说实话,即便按照这两个假设——酷爱哲学,也有不错的基础,“读黑格尔”仍然是蛮难的。

世界上,大概有两个哲学家的书最难懂,一个是康德,再一个就是黑格尔,后一个比前一个更有甚之。

所以,看到楼上一些高人说可以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读起,似乎觉得未必是好办法。

我的建议是,首先是看一些欧洲哲学史的书籍,以便把黑格尔“定位”。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他说,哲学史就是哲学。这是一种历史的观点,即所有哲学,都是一定历史的哲学。

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也不例外。

一方面,他的哲学是康德哲学的“扬弃”,就是否定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尽管,在黑格尔的著作里,没少批评康德哲学,但几乎所有理智的哲学家都认同——没有康德哲学,也就不可能有黑格尔哲学。

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又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这段时间里,欧洲和德国历史的产物——既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思想等等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拿破仑的强势与普鲁士的国情有关。脱离开这个背景,一是无法理解黑格尔哲学为何会充满历史感的蓬勃向上精神;二是也难搞明白,在他的哲学中,怎么又深深存在对普鲁士国家的维护。只有用历史“这把钥匙”,才能够打开黑格尔哲学中盘根错节的矛盾之锁。

当然,在黑格尔之前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和谢林,对于黑格尔也不是可有可无。认真读一下西方哲学史,便会大致了解当时的哲学之链,是如何一环套一环逐渐延伸的。

对此的建议是,最好选择数本西方著名哲学家写的哲学史来阅读。这些哲学家生活在西方,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可能把握得更清晰,叙述得更有逻辑性。

比如,美国哲学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书比较老了,但简明扼要,忠实所评介哲学家的原本思想,但又有恰当的评论。

把黑格尔在具体的历史包括哲学史中“定位”之后,我仍然不建议从他的《精神现象学》读起。

这部著作,是黑格尔1807年出版的。当时,他的哲学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这部著作里,多少存在着某种神秘主义的色彩,并不是他的代表作。既然要读黑格尔,为何不“直捣黄龙”呢?《精神现象学》不是黑格尔哲学的精华,与后来的主要著作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十分紧密,读过之后,对于进一步读他的著作,没有很大帮助和连贯性。

黑格尔的代表作,是他的《逻辑学》。如果要读黑格尔,就不如从《逻辑学》入手。

对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后人有《大逻辑》和《小逻辑》的说法。这是按照书的薄厚来区分的。

1812年,黑格尔在纽伦堡当中学校长的时候,出版了《逻辑学》一书,陆陆续续出版,1816年出齐。

1817年,黑格尔出版了《哲学全书》。此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逻辑学”,第二部分是“自然哲学”,第三部分是“精神哲学”。

相对来说,《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内容,比前面的《逻辑学》少了。因此,人们称前面的叫《大逻辑》,后面的叫《小逻辑》。

大小逻辑,有啥区别吗?尽管看法不同,但其实没有根本区别。在1831年,就是黑格尔得了鼠疫去世的那年,他又重版了《大逻辑》中的第一卷《有论》。看来,似乎他自己更看重《大逻辑》。

具体到有什么不同,《小逻辑》是黑格尔当大学教授时发给学生的讲授提纲,有正文,有附释,附释是从学生课堂上所做笔记中挑选附后的。《大逻辑》完全是黑格尔手写后付排印刷而成的,内容比《小逻辑》多了很多,有些章节,《大逻辑》的内容甚至是《小逻辑》的10倍,比如第一卷《有论》,黑格尔运用了大量的微积分的内容来论证自己的哲学,非常精彩。

究竟是读《大逻辑》还是《小逻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