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

古代没有小说,多为诗赋的笔法写文章,兴者時兴也。兴趣也,都是这样。

立于礼,大事正礼仪,现代照样用,放礼炮,阅兵,国典。没见过乞丐叫花子吧,没见叫卖叫买的吧,没见过傻子神经病乱跑乱跳吧?所以礼不是自由市场。不是谁都能参加的,是经过政审的。是很有尊严的。行式变了,意义没变。

成于乐,奏国歌,交响乐。乐者乐意,乐意做的事情,成事业顺利呗。有人认为礼乐是等极制,不错,谁超越了礼乐就是谋反之罪。元首的镜头是不能抢的。明白吗?谁前谁后是有规矩向,官大一级压死人。不是吗?就不明说了。

《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呢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这段话中没有特别难懂的地方。其中的“微生高”是个人名,此人当时在鲁国素有直名。直,按现在的理解,可以说成“正直”,意思差不多,但在古代,正与直有不同的含义的。“微生”是姓,“高”是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因此被称为万世师表。孔子办学的宗旨,与现在的私立学校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私学,比如兰翔技校,新东方等所注重的都是教人技能。而孔子教学生所注重的是“道”,是文化,是与政治相关联的。简单的说,读书的目的是做官用的。因此,在人格的培养上,孔子是非常注重“君子之道”。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阐释,不是为君子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对当时各种人物的分析,来说明什么样是符合君子之道的。上面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

微生高这个人,在当时是被人认为很直的。孔子说,这个人其实并不直,他举例子说,有人到他家借点醋,他家刚好也没有了。于是,他到邻居家里要了点,给了人家。孔子以这个事情证明,微生高不直。

吃饭时,家里没醋了,到邻居家借点。这种事现在很少见了,以前是很正常的。对于这个事情,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夫子言此,讥其曲意徇物,掠美市恩,不为直也。”朱子的意思是说,人家到你家里要点醋,有就给,没有就算了。可是拿邻居的东西送人说是自己送的。就是收卖人心,不算正直了。

程颐的解释是:“微生高所枉虽小。害直为大。”程子的意思是说,这件事虽小,却害了自己正直的名声。

《四书集注》中有范氏的解释:“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为,曰直。圣人观人于其一介之取予,而千驷万钟从可知焉。故以微事断之,所以教人不可不谨也。”

进入现代社会后,程朱之学为近代的落后背了黑锅,一直被人唾骂。如果我们不在意气用事,以平和的心态看看他们对《论语》的注解,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理解是比较正确的。

孔子培养学生,是培养当官的。当官要造福百姓,正直是最起码的条件之一。微生高,把邻居的醋当成自己的送人。确实算不得正直。真正的直应该告诉人家,自己家里也没有了,要不,你到张三,或是李四家去看看?

假如微生高当了官,手里掌握官家的东西,他是不是也可以把官家的东西当成自己的呢?显然是可能的。他就可能把官家的东西私自处置或占为己有。程朱和范氏的注释中,就隐含着这样的意思。

直,是君子的秉性。它来源于《易经乾卦》:乾者,直也。君子直道而行,不为物动,不以情拘,但行其当行,事其当事。是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人常说:“只要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讲的就是君子之道中的“直。”我在单位上努力工作,年终多发了些奖金,这叫“直中取。”如果,通过给领导送点礼,拉拉关系,最后得到了好处,这就叫“曲中求。”虽然现在信奉曲中求的有很多,但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始终认为,直中取的是君子,而曲中求的是少人。

最后说一点,孔子评价微生高。只是说他不直。并不及其它,如果说他很热心,喜欢帮助人,应该是没错的。在孔子这里,说微生高性格的一个方面。并没有对这个人全盘否定。就好比他评价管仲,既有批评的地方,也有大加赞赏的地方。到了程朱这儿,微生高的性格问题,就变成了道德问题。这是,孔子与程朱的差别。

论语子曰: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邀请大家讨论一下理解和认识

我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翻译: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面对世界的社会,孔子提出了他自己的四大担心,即“道德不修、学问不讲、知善不从、有过不改”。如果我们有一个反向思考,可以说,孔子提出了四个建议我们个人的成就,一是加强道德修养,二是努力学习,三是选择好固执,多行,四是及时纠错。四点建议会帮助我们进步,自我完善。

首先,让我们看下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所有人行为以外的言行,如果总结,言行可以分为两种,这是适合每个人的言行,而不是每个人的言行。任何有益于每个人的言行,自然属于秘密的类别,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不道德的。所谓的修德,是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完善他们的人格,造福于社会。如果不注重修德,可能会伤害自己,严重时还会导致不良影响整个社会。

其次,要勤奋学习。孔子提到在本章中的“学之不讲”,尽管他没有提及我们学习什么,但只要稍微动动大脑就可以想明白。孔子的人生是推崇“仁”,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学习,是知识的内核。然而,学习是学习的一个方面,适用于实践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熟练的掌握,大家学会了完美的应用到实际, 学以致用。如果学习不有或滥用,而不是成为一个书呆子,成为社会的祸害,这不是人们想看到的结果。

再次,选择好固执,多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的理论,其中许多是指导的秘密真相。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清楚地知道应该使用一个秘密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但不是在这条线。这种行为,是孔子所说的“闻义不能徙”。是正确的事,听到正确的意见,我们应该记住,并立即付诸实践。实际上,无论大小或公义,关键是要做和不做,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很好,否则会走向堕落。

最后,发现错误应及时悔改。是所谓的错误都可以改变,不是。人在犯了错误之后,只要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你可以得到一个大的兴趣。犯了一个小错误,如果它能够好转,也算不是太迟了。负荆请罪就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廉颇不承认他错了,小错误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大错误,可能就不是将相和的结果了,甚至会动摇或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如果那时在忏悔,已经无能为力。因此知错能改也是改变和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手段。

《论语》中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何解

谢邀!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简单翻译就是:“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却不占有它。”这一句话的理解难点在于“与”字,“与”在这里读“yù”,意为占有、私有。

据传说,舜和禹都曾统有天下,但他们都没有把王位传给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