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总结和答题模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一、标题

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二、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 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 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展开全文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 (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1、 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2、 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3、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五、语言

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题型一:判断语句的修辞,并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1、 答题模式: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写了……(表层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点)。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3、示例: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柳叶在烈日炙烤下的形状,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一)描写——人物描写

题型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表达作用?

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特点。

1、 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2、 答题模式:描写方法+效果+表层内容+深层作用

运用了……描写,……描写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与上文(下文)……

(1)表层内容指语言本身的具体内容,句末应有一个中心语,来表明人物的身份或职业。如“……的教师形象”“……的清洁工”“……的人”

(2) 深层作用包括多种角度:

①文中人物的特点——外形特点、内心活动、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②作者的感情与感悟——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悟。

③读者的感受;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深思;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④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突出主旨;进一步深化中心;进一步升华主旨;

⑤在结构上的作用。

3、示例一: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李想在阳光下自由快乐的形象,与上文“忧郁和漠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父母归来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示例二: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强烈反抗意识的起义领袖。

(二)描写——环境描写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

作用: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种立体动态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对比;

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 + 表面内容(景物特点) + 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心情,……

示例: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初中语文隶属于三好网,是最大的初中语文学习平台,欢迎微信添加sanhao-sheng关注三好网官微。

(三)描写——侧面描写

题型一: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应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

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四)抒情

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议论

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点明主旨;深化(升华)中心;画龙点睛;引人深思

角度三:从词语的角度

题型一:体会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其作用

1、 方法指津:抓住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词语,来品析语言的含义及作用。

2、 答题模式:词语 + 效果 + 表面内容 + 深层作用通过……词语,……(效果)描写了……(表面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3、示例:“绕住”“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