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啼血由来?“生命如风摧灭烛,杜鹃啼血堪如闻”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杜鹃啼血由来

杜鹃啼血由来:

据《史书·蜀王本纪》记载,望帝称王于蜀,以鳖灵功高,禅位于其。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他想,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将是万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变了样,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

一个个传言飘到望帝的耳边,望帝变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赶回都城劝那宰相回心转意。可是,人家城门紧锁,根本连都城都不给他进。望帝求也没用,喊也没用,只好郁郁寡欢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泪痛哭。他便化为一只会飞会叫的杜鹃鸟。那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从西山飞进了城里,又飞进了高高宫墙的里面,飞到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

扩展资料:

相关诗句

《琵琶行》唐·白居易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译文: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生命如风摧灭烛,杜鹃啼血堪如闻”什么意思

感谢悟空问答提出的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生命如风摧灭烛,杜鹃啼血总堪闻”这句诗出自:

清明哀思

清明细雨泣亡人,新冢凄凄伴旧坟。

生命如风摧灭烛,杜鹃啼血怎堪闻。

这首诗是清明祭奠在疫情战役中英勇献身的英雄的白衣战士。

“生命如风摧灭烛“:英雄的白衣战士们,为了战胜疫情,为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虽然逝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犹如春风,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学习。正是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使刚刚要肆虐的疫情被毅然摧灭了。

“杜鹃啼血总堪闻”,我们对在疫情中逝世的,英雄的白衣战士们,勉怀无限的思念,就像“杜鹃鸟啼血”一样,响彻整个山谷,让人动容。为祖国和人民的健康而在疫情战役中,无私奉献生命的,英雄的白衣战士们,一路走好。

“绝缨灭烛”的典故:

汉·刘向《说苑·复恩》

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 晋与楚战,有楚 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

“杜鹃啼血”的典故:

传说古代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常。后来他遭奸人所害,凄惨死去。他的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嚎。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红色的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所以后人给它起名叫杜鹃花。

那皇后听到杜鹃鸟的哀鸣,见到那殷红的鲜血,明白是丈夫灵魂所化。悲伤之下,日夜哀嚎着“子归,子归”,终究郁郁而逝。

她的灵魂化为火红的杜鹃花开满山野,与那杜鹃鸟相栖相伴,所以这杜鹃花又叫映山红。这便是杜鹃啼血,子归哀鸣的典故。

在这首诗中,赋予这两个典故新时代的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