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朱熹(百丈山记 朱熹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百丈山记 朱熹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
原文:《百丈山记》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①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②,最为可玩。乃壁其后③,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绝。于林薄⑥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⑪而出⑦,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⑧,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⑨,余又叙次其详如此⑩。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翻译: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甲诗】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乙文】百丈山记----朱熹�1�3

江楼夕望招客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百丈山记》 朱熹    ,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①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②,最为可玩。乃壁其后③,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绝。于林薄⑥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⑦,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⑧,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⑨,余又叙次其详如此⑩。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台东径断---石台东面,小路断绝畏险者或不敢度----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百丈山记的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年),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他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代表作品诗《春日》《观书有感》,词集《晦庵词》。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百丈山记文言文解释

1. 百丈山记翻译及原文

原文: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