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座右铭物来顺应(曾国藩家训16字物来顺应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曾国藩家训16字物来顺应是什么

曾国藩家训16字是指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物来顺应是指事情来临时,就要勇敢的去面对,而不是犹犹豫豫不知所措,你不管是逃避,还是拖延,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未来不迎是指还未发生的事情,千万不要去管,更不要恐惧和心慌,活在当下,却犹豫将来。

当时不杂是指做一件事的时候,需全神贯注去做,万万不可分神,你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这件事的同时,又在想另一件事,那么你会两件事都做不好。

既过不恋是指过去的事情,别再去留恋了,人不可能总是活在回忆里,回忆再好,也只不过是过往云烟,对你毫无益处。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十六字箴言物来顺应是什么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人生中,有一种境界叫做宠辱不惊,这正对应着“物来顺应”4个字。

物来顺应。

生活充满了未知,好事发生,我们自然会欣喜,若是运气不好,也无须怨天尤人,坦然面对即可。既然无法改变事情的发生,那么最好的方式就去主动顺应它,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解。

未来不迎。

谁都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人能够把握的只有眼前。有时间为未来担心,畏手畏脚不敢行动,何不尽心尽力把眼前事做好?也许你现在做成一件小事,就能够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现在都无法把握,何谈未来?

当时不杂。

专心致志、心无杂念,是做好事情的首要原则。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无法改变、无法预知,唯一能够用自己能力改变的就是眼前的现状。不要想的太多,坚定做好眼前事,不要犹豫,不要纠结!

既过不恋。

曾经的辉煌只是一段过去,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垫脚石,曾经的失败也不必过多放在心上,从中吸取经验,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沉迷于过去的成功中会让人止步不前,沉迷于过去的失败中会让人意志消沉。成大事者不为未来犹豫,不为过去纠结,活在当下,专注于眼前!

曾国藩四句话既往不恋还有什么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既过不恋,当时不杂。

物来顺应:理智、坦然接受眼下发生的一切,而不是找借口逃避、推托,学会接受,便是担当的开始。

未来不迎:人生中,最大的无聊就是未来存有过多地担忧,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忧心未来,或者忧心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当时不杂:活在当下,就要珍惜当下,而珍惜当下最好的方法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既过不恋:正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是过去的就过去了,是追不上的,但是对于未来努力争取,还是可以赶上的。

四句话详细解释:

这句话分别告诉我们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同态度,第一部分:既往不恋。意思就是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我们不要再留恋,因为这些事情已经无法改变,我们哪怕整日沉浸在其中,过去的事情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第二部分:当下不杂。是指当下的事情才是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活在当下我们做事时不要思前想后,保持心绪平静不杂乱。

最后一部分未来不迎,是告诉我们对于未来的事情,变化莫测,没有人可以预测,我们不要刻意的去迎合它。对于未来,我们可以拥有计划,为了完成向自己的计划,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为之努力,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更加的富有动力。

曾国藩:物来顺应,未来不迎

曾国藩:性格犹豫,做事不坚决的人,牢记4句话,迟早会成大事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曾国藩在其文集中有这样一句话:“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这句话也被当代很多人拿来作为座右铭,说的是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专注于事情本身,不要被未来的不确定性干扰,也不要沉浸于过去的痛苦中,不被外界的环境所羁绊,按照当下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够了。
读完这简单的16个字,总能给身处困境的人一丝丝抚慰,重换生机。
其实曾国藩这句话包含了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中庸》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广博无垠,全在于一个“诚”字,曾国藩说的这16个字就是“诚”在人身上的表现,这也是阳明心学中致良知的境界,要达到这16字的境界,归根到底就在于一个“诚”字。
“诚”即真,即真诚恳切,即始终,即一,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有诚意,方能格物致知,方能随物而应,成就大事。
01
物来顺应
物来顺应这个字说的是我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应变化,对将来要发生的不要考虑过多,也不要去逃避,而是要坦诚面对。
人生最怕的是什么?就是犹豫。人一旦犹豫,就会失去时机,错失良机。
《孙子兵法》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生活中本就存在着种种不确定性,与其空想揣测,犹豫不决,不如坦然面对,专注于当下生活,否则你只会落后别人一步。
02
未来不迎
未来不迎四个字说的是:不要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真正的智者往往都会专注于当下,愚者才幻想未来。
杞人忧天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一个本来过得无忧无虑的农夫,突然有一天担心:万一有一天天塌下来了怎么办?于是他每天都在幻想着天塌下来该怎么办,惶惶不可终日。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于未来,一定要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这样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无愧于心。
03
当时不杂
当时不杂四个字说的要专注当下,不要被杂念绊住。
《六祖坛经》中有言:“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说的是修行要以无意念为宗旨,倡导人不刻意的进行思考,因为五蕴皆空,皆为假象,只会让我们产生尘劳之心,产生喜怒哀乐等妄念,到头来,受累的还是我们自己。
正所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下我们之所以焦虑,最大一个原因就是杂念太多,当杂念过多无序时,人的精神就会非常痛苦,逼迫着焦虑者找事做。
04
既过不恋
既过不恋四个字说的是:不能因为一时成败而患得患失,应该努力把握当下,努力成就未来。
就像《了凡四训》中言:从前种种,譬如生死,过去了就成了历史,已经无法改变。要做的就是放下过往,不纠缠于过去,毫不犹豫地把握当下,成就自己。

曾国藩: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白岩松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 , 人们的 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
身边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焦虑,小到柴米油盐,大到事业人生。
我们似乎从未停下过那颗躁动的心,总要时不时地去刺激它一下。
于是,我们不停给自己制造焦虑。期望它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结果却在浓雾弥漫的森林里迷失自己,找不到出路。
焦虑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它能证明我们还活着、对未来还有期望。
但过度的焦虑,只会让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