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百家的其目的是什么?吕不韦著《吕氏春秋》,言增减一字赏千金,如果是现在,你能得“千金”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百家的其目的是什么

成书于秦代的《吕氏春秋》,是中国第一部杂家散文集。作者署名的是吕不韦,此人这里不做详尽介绍,因为在刚刚播过的历史大剧《大秦赋》中,“吕相国”已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了。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关于吕不韦撰《吕氏春秋》一事,在其本传有具体记载: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 《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从中可以看出,吕不韦开始撰此书的目的是出于与四公子攀比,并且如此明确地以自己的名字定书名,并以文章自负者,在先秦时代应是第一人。可见,吕不韦确有与人一较高下,著书立说以文章传世,青史留名之意。

《吕氏春秋》内容极为庞杂,吕不韦在组织士人编撰时,明确了要集儒、法、墨、道、兵、农、名及阴阳各家思想于一炉。清代文人汪中代替学者毕沅,在其所出的《吕氏春秋》序言中指出,其《劝学》等四篇与《学记》相表里,《制乐》等七篇皆论乐之作,《贵生》等五篇是道家之言,《荡兵》等八篇为兵家之言,《上农》等三篇为农家之言,指出其“不出于一人之手,故不名一家之学”。正因为如此,《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吕氏春秋》虽兼有诸子之说,但亦有其基本思想倾向,汉代高诱在其《吕氏春秋序》中说:“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荀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认定此书之主要倾向是道家,大抵是不错的。《吕氏春秋》一书中有一些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观点对历史的发展持进化观点,主张因时制宜,反对墨守成规;在政治上既主张君主“法天地”,无为无不为,又强调民本德治,主张以德治为主、赏罚为辅。作者对当时的统治者多有批评指摘。此外,书中还记叙了有关天文历法、医药卫生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对音乐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吕不韦出身商贾,学问根基不深,他当主编,组织宾客士人著书之举又在秦统一中国之前,故思想比较自由,书中的观点,既不完全代表秦王朝的政治倾向,也不完全是吕不韦自己的思想观点。反映在文章中,就表现了某些言论相当随意大胆。如《贵公篇》讲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圜道篇》说“今世之人主,皆欲万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孟冬纪》中之《节丧》《安死》等文,也对“今世之人主”有尖锐的批评。这些文章均有放言无忌之特点。全书虽出于众手,但编排严谨,体例一致,览、论、纪各部分自成系统而又互相关联,构成完整体系。其文章组织严密,论述透辟,广泛吸收了各家散文的长处。作者不事铺张渲染,文风平实,但也能取譬设喻,深入浅出,使作品富于形象性。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黎丘丈人”等寓言,简练传神、寓意深刻,至今仍为人们称引。书中纂辑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传说,有些故事成为后人常用的典故。有的篇章仅在开头点明中心观点,然后用多则故事从不同角度加以说明,这种写法对后世的《说苑》《新序》等书有一定影响。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诸子各家的思想由尖锐的斗争开始走向融会。《吕氏春秋》之成书,其思想、其体例、其文风,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西汉刘安所编撰的《淮南子》,便是仿具之作。

吕不韦著《吕氏春秋》,言增减一字赏千金,如果是现在,你能得“千金”吗

看到这个题目,农夫首先想到的便是“指鹿为馬“这个成语。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谋图篡权夺位,为了试探朝中究竟那些大臣是顺从他的意图,那些大臣是反对他的,便给秦二世献上一头鹿,说是馬。秦二世不相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都说是鹿。后来,凡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借各种理由和手段杀害了。

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声言增一字或减一字者都赏千金,实质上所用的手段和赵高如出一辙。

这事别说是秦襄王当朝的文臣名儒如云,就是现今一般专门硏究古文的学者,在一部具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余万字的著作中,挑出个把毛病是不费什么大神的,只所以这张“告示“张贴在京城咸阳的城门上,多天前来观望的人士虽然络绎不绝,人数众多,却并无一人应战。

虽然当时无人能领到赏金,並非说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尽善尽美,只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得罪当朝重权在握的“相国“呢?

至于这“千金“,别人得到得不到很难说,反正“农夫“肯定是拿不到的,因为咱把当代的“白话文“都没整顺溜,更别说很少接触的”文言文“了。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从中能学到什么知识

不夸张地讲,《吕氏春秋》的文献和知识价值,在不少人那里被严重低估了。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司马迁把这句话作为《史记.吕不韦列传》的“开篇语”,不是没有道理。

从吕不韦对子楚这个“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他“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一直到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都充满着背后的“精密算计”。

吕不韦在庄襄王,就是子楚,包括秦王政在位时,为相十三年。他真不是“尸位素餐”、“浪得虚名”。

吕不韦亲临阵前,打了不少仗。特别是率军灭了东周,是诸侯们可以作为“旗帜”的周天子不复存在,是对六国贵族精神上的极大打击。吕不韦在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大大扩展了秦国的领土和实力。待到秦王政亲政,其实六国已经完全没有了反败为胜的可能,“秦王扫六合”,严格来说,是给吕相打扫战场。

在治理内政方面,吕不韦一改秦孝公以来唯尊法家的治国方略,广收贤士,包括很多儒生,提出自己独到的政治理念。经济上,他坚持“重农”的同时,亦鼓励工商,即所谓“凡民自七尺以上者,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致使秦国工商业者“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为相十三年,吕不韦实实在在、方方面面,为秦国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吕不韦还重视知识,著书立说,最典型的成果,就是这部《吕氏春秋》了。

从《吕氏春秋》的书名,就可窥见吕不韦的“心机”。

秦王政六年,即公元前239年,吕相召集天下名士撰写此书。当时,孔子修《春秋》,已天下遍知。吕不韦定名“春秋”,还加上“吕氏”,不外表示此书可与鲁《春秋》其名,他自己也要与儒学泰斗一争高下。

此时,秦王政尚未亲政,但六国大势已去,吕不为总览朝权。他在这个时间点著书立说,实际上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治通鉴”——往好的方面说,是他要为秦国统一天下后的统治制定“治国纲领”;往坏的方面说,至少可以先下手为强,打下理论基础,便于左右亲政后的秦王,甚或,取而代之也未可知。

这就可以理解,他为何在此书完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了——无非一是“立威”;二是大造声势做给宫里的秦王看。

无奈,秦王政也是“狠主”,亲政第二年,就找个借口把吕不韦这个“仲父”免去相职,赶回封地去了。

两年后,吕不韦饮鸩自杀。假若真没不轨“想法”,也不至于如此吧。

说回到《吕氏春秋》这部书。

《吕氏春秋》,别名《吕览》。

《汉书.艺文志》收录,列为杂家。全书包括三大部分——纪、览、论。

“纪”,按“春夏秋冬”各三季,十二个月共“十二纪”。每“纪”五篇文章,共六十篇。这个“笔法”,颇似《春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