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王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呢?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怎样理解王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呢

感谢邀答: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善,理解为:审心而自知善恶,心是貌之根,面貌有善有恶,我们先不要看。要从审心来做起,命运的善恶也从现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

行者心之表,我们的行为是我们心念的一种反应,有其心必有其行,你的心如何是善良诚恳的,你的外表也一定是善良有礼,所以你的行为是你心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来看一个人的善恶,因为观察心不容易观察到,心无相。我们从什么地方看?看一个人的外表、神态、言行、举止、就能够预知他的善恶。

祸福是由于人心的善恶招感的,善恶有报:善招福,恶招祸。

明阳心学告诉我们,处世先修心。为善去恶。知其善而近之,知其恶而远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做一名对社会有用之人。

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与良心的区别是什么

致良知的“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所谓的良知与“人之初,性本善”,是同样的道理。良心是人们后天在社会环境与道德关系中实践逐渐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良心对于人们只是行为上的判断、指导和监督作用以及道德自我约束与调控的心理机制。
为什么王阳明要主张致良知?因为在现实中,人的本性有狼性的凶残、有蛇性的恶毒、有狐性的狡猾、有狗性的忠诚、也有羊性的善良等等,这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处的环境与接触的人与物塑造并凸显的个性。
因此,人从呱呱坠地时本性的良知是天然形成的,这是抹不掉的,后天人性的弱点是共通的,人有善心、同情心和良心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即使是大恶不赦的人同样具有善心和良心,只不过这可怜的一点点善念却被恶性残暴所对冲而淹没。由此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总归来说,人性的第一性是动物性,“人之初,性本善”,后才有“性相近,习相远”。良知是理性,良心是感性,两者合一才是人类需要改造之性。你们说有可能吗?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是什么

谢谢邀请!

您知道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什么吗?你怎么理解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王阳明《心学》思想就是哲学思想。

王阳明《心学》哲学思想,就是以“天地与人心”高度统一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以此构成“良知”的本体学说(天人合一)思想,形成心学三大核心观点。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那么,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什么呢?应该一目了然吧!那就是把良知本体学说思想参与社会各项活动中去,同《心学》三大核心观点相结合,来指导人们功夫(行为)。分别论述在下:

一,良知指导认知“心即理”提高自我道德修养。

王阳明心学中心思想,高度突出人的主体意识在于人的本体“心”。把“心”作为万物主宰,天地鬼神主宰。

为此,把玄妙而不可触犯的天理,拉到人们的“心”里来,达到人心与天理高度统一(天人合一)境界。

社会中的人们为人为事,公平公正就在自己“心”本体中产生出来,即成为每个人的判断标准“心即理”。

为此王阳明《心学》哲学理念“天理与人心高度统一叫“天人合一”。所说的良知,理念基础就是“心即理”,并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即可致“良知”即天理。简捷明快,通俗易懂,又很合乎哲学理念。

二,良知指导认知“知行合一”适应社会需要。

良知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论出发,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主,而人“心”便是天地之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这也是一个人的心意之体现,心有其物,物就是为人做事。

良知也是针对当时社会上言行不一的现实,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观点,知和行原本就是一个功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功夫。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为知。这也是表明知和行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心须统一为良知良能。

如:当今社会自主创业,自己择业,不要追求不适应自己实际能力的创业项目和工作岗位,不要好高骛远。一定要有良知良能,知行合一理念来谋求自我发展。否则,失败告终,烂债一身,“赔了夫人有折兵”的下场。

为此,良知便是天理之透彻明觉,是社会上一切活动的指路明灯,如果没有良知的主体意识参与,一切社会活动难以成功,所以良知牢记在心,无往而不胜。

良知原本人固有,每个人都可达到圣人气象,人人都可能为尧舜。良知为主体意识觉醒,为社会发展所拥有。

三,良知指导认知“致良知”扬善去恶。

致良知是《孟子》“良知”和《大学》“致知”的相结合。通过主体的自我道德修养,从而合乎天理来体认良知。

由此,良知便是天理之透彻明觉,是淳天理,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

如:在当今社会中,孝敬父母,兄弟姐妹团结互助,买卖公平,诚信为本,和谐相处,围护公共场合井然有轶。分清是非,扬善去恶。

良知就会良能,人的内在素质不断提高,使人回复到明洁的,无善无恶的本心。使人回复到那个超越现实的自由之境界。

四,综上述来论良知哲理学说的辩证规律。

王阳明《心学》就一篇哲学著作,其良知哲理学说,构成的三大核心思想也存着辩证逻辑思维三大规律,可相提并论。

01

“天理与人心”两者对立并存,统一为“心即理”观点。也是辨证逻辑思维“对立统一”规律。

“天理”润天下万物公平,公正。而“人心”则不能,有善有恶,变化多端。这样一对互相对立而有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把它统一起来,“人心”就要遵从于“天理”,而形成“心即理”这一统一原则,否则,人难以生存,这就是辨证逻辑思维规律。

02

“知行合一”知是人的真知,行是人的真知能力,这两点完全存在于人的质量关系中,起到互变作用,反应了人的能力大少变化而变化。

随着真“知”的质量多与少的变化,“行”的真知能力的能量也变化高或变化低,两者必然形成一致,否则,也就是不能适应社会按能力大少工作需要而发展不了自己,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这也是辩证逻辑思维“质量互变”规律形成的。

03

“致良知”就是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即可致“良知”即天理,简捷明快。而这个良知是在天理的作用下,随时被否定。而这个否定就存在于自已心中,是否有善有恶而在否定之否定中,这也就是在辨证逻辑思维“否定之否定”这一定律中形成的。

为此,只要将自己内心固有的良知体认明白,就会在“否定之否定”这个规律中,不断往好的方面发展。即可达到圣贤气象,人人皆可成为尧舜。事业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取得成功。

总而言之,王阳明《心学》思想就是充满了哲理思想。所说的良知就是哲理学说,构成的三大核心观点就是哲理观点,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哲学思想,将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人们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王阳明提出要致良知,为什么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就是说做事对得起良心。 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