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造句怎么造(举一反三如何造句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举一反三如何造句

举一反三

【拼音】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造句】

  1. 老师要善于举一反三。

  2. 我们做数学题应该学会举一反三。

  3. 举一反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 由此可举一反三,拓展我们的视野。

  5. 我们学习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举一反三,以一知万。

  7. 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

  8. 这样,阅读古书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9. 真正聪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来,举一反三。

  10. 学知识贵在举一反三,生吞活剥是没有用的。

  11. 读书要求灵活运用,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12. 纸制品整饰技术说到底:贵在举一反三和融类旁通。

  13. 对学过的知识,经常举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识。

  14. 学习中切忌死记硬背,应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15. 我们做题时要仔细认真的做,直道自己能举一反三。

  16. 他深入钻研,终于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地步。

  17. 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8. 是想着上京找人“摆平”,还是严肃处理、举一反三?

  19. 英语课上老师举一反三的告诉我们这句子应该怎么读。

  20. 家长更表示能够举一反三,应用于子女日常起居照顾上。

举一反三怎么造句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夏_尊叶圣陶《文心雕龙》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乐华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举一反三怎么造句】内容,供您参考。
1、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
2、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对所学知识会举一反三,敢于革故鼎新,善于古为今用,并且有群策群力的合作意识。
3、由此可举一反三,拓展我们的视野。
4、我们学习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举一反三,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6、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7、这样,阅读古书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8、只有学好基础知识,做到深根固柢,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9、我们做题时要仔细认真的做,直道自己能举一反三。
10、是想着上京找人“摆平”,还是严肃处理、举一反三?
11、小明反应相当敏捷,只要老师教过的,他都能举一反三。
12、学习中切忌死记硬背,应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13、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且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4、我们做数学题应该学会举一反三。
15、小明学会了一种解题方法,举一反三,他又做会了好几道类似的题目。
16、他深入钻研,终于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地步。
17、对学过的知识,经常举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识。
18、_史虽然漫长,但兴亡之理如出一辙,举一反三,虽百代可知。
19、峦头理气互扣,举一反三,环环相接。
20、家长更表示能够举一反三,应用于子女日常起居照顾上。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2、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3、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4、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5、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6、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事件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

用“举一反三”怎么造句

   举一反三的意思:

  【词目】举一反三

  【拼音】 jǔ yī fǎn sān

  【解释】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善于推论,能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

  【出处】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举一反三造句:

  1. 学习既要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又要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读书既要有勇于攀登的志气,又要有乐于思考的精神。

  2. 由此可举一反三,拓展我们的视野。

  3. 我们学习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举一反三,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5. 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且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 为让人们吃透精神,他条分缕析,举一反三,那慢条斯理的话语,犹如工笔画般细腻。

  7. 学习中切忌死记硬背,应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8. 我们应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