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贡献—辽宁康平蒙古族黄金家族后裔,代代皆有名人
发布时间: 2023-07-11

在辽宁省的康平县曾经出了一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蒙古族。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蒙古族从何而来,为什么在近代人才辈出,影响着内蒙古的历史进程。让我们捋捋康平县的蒙古族的来由:

在康平县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东、西扎哈气村,很久以来就住着一支包姓蒙古人,虽然后来大部分已经搬走了,但至今还有十几户在这里生活着。

自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博彦满都和克兴额为代表的这支包姓蒙古人,带领他们的学生、朋友和后代,成了东蒙古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对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及蒙古族文化启蒙、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块掩没在荒草中的石碑,揭示了这支蒙古人非同一般的来历——元顺帝北逃后,留下来的一支直系后代。

在康平县,一直有“三王旗地”地说法,这一地区的蒙古贵族为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代已经为史学界所证实。作为原科尔沁左翼前旗游牧地的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的包姓蒙古人,按常理说也应该是属于三王后代,但他们自己不承认,现今年纪大一点的包姓老人都说他们先祖来自扎鲁特旗。非但如此,在这两个村还存在一个现象:这支包姓蒙古人和宾图王的后代存在大量的婚姻关系,仅在西扎哈气村现在就存在着两个这样的家庭。研究东蒙古近现代革命史的作家任翔在他的《历史见证博彦满都》一书中,对博彦满都的家世就就作了这样的介绍:“应该说,博彦满都的祖上是比较显赫的。他的远祖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

展开全文

然而,出身于西扎哈气村的克兴额的小女儿克·莫日根女士在她的《克兴额——一个科尔沁蒙古人》中,对她的家世做了这样的描述:“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家世渊源当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但毕竟因年代久远,先人的事迹久已失传,难以考证了。只是根据历代先辈口传的引为自豪的故事,还可以从蛛丝马迹中,看到纷繁家世的一斑。”博彦满都与克兴额都出生于西扎哈气村,克兴额比博彦满都长五岁,但博彦满都却是克兴额的祖父辈,同宗同祖。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

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西扎哈气包氏家族墓地,一块断成两截的石碑上的碑记,揭开了这支包姓蒙古人的身世之迷。这个碑记记载了克兴额的父亲的生平,是研究东蒙古历史的一件珍贵史料。

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前旗管旗章京

多公云堂墓碑记

公讳多隆阿,字云堂,系出扎鲁特旗王族。始迁祖苏珠克图,清乾隆四年以军功受封公爵,九传至皇考乌勒吉而生公。

多公云堂碑

公少精敏,习蒙、满、汉、藏文,过目成诵,年十二从名宿伯音琥先生游学,益进。光绪廿二年,以管旗梅伦章京随札萨克年班晋京引见,名闻于时,王公士大夫咸慕与之交。光绪三十四年,创办两等小学堂并保送学生十余人入奉天蒙文学堂,文教事业始兴。宣统元年,时公年五十,彻悟封建奴隶制度之非是,解放男妇老幼十数人,畀以洮南田二千亩,以各安计生,奴众衔恩至涕泣,其懿行有如是者。民国二年,授二品简任管旗章京,有政声,继创蒙汉两等学校五处。民国八年退休后,计致力于文教事业者又十数载。公终身好学不倦,晚年皈依佛氏,所建书堂曰“四知堂”,庋书达万卷,尝自号“四知老人”。康德七年九月三十日,以无疾终,享年八十有二。夫人博尔济吉特氏。子三:长格孟额、次克兴额、三博彦乌查拉图,女一,孙男六,孙女八,曾孙男三,曾孙女四。

呜呼!公之一生也,道参儒释,理究天人,持身惟谨,御下以恩,为国育才,爱民如子,德望重一方,享遐龄,子孙繁衍,岂偶然哉?时之贤达于公之行也,谋立石以表其墓。

噫!公之徽德,昭昭在人耳目,夫奚必以文著?然后世仰遗风而来瞻拜者,浏览及之,抑或有以知其崖末云尔。

康德八年岁次辛已春三月

同理 玛尼巴达啦 撰文

龙江 哈拉巴尔 书丹

碑的背面是立碑人及捐款人的姓名。立碑人是博彦满都、巴彦尔、玛尼巴达喇,以他们在文学上的修养,政治上的地位及后世证明的道德情操,碑文的可信度是极高的。此碑文第一段即佐证了以下三个史实:

一、扎哈气(东扎哈气和西扎哈气)的包姓蒙古人是从扎鲁特旗迁过来的,且是扎鲁特旗王族。

二、最早迁过来的先祖叫苏珠克图,在乾隆四年因军功被封为公爵。

三、这支蒙古族迁到康平县东西扎哈气村的时间在乾隆四年(1739年)以前,距今已有270多年。

根据《清史稿》记载:哈萨尔的14代孙后裔分别领居科尔沁左翼五个旗:中、后、前旗和、前后郭尔罗斯俩旗;右翼五个旗:中、后、前旗和加扎赉特、杜尔伯特俩旗。史料不见有其后裔为扎鲁特旗王族的记载。所以,作为西扎哈气人的“始迁祖苏珠克图”不是哈萨尔的后裔确定无疑(任翔先生从地域上把他们认定为哈萨尔的后裔,看来是弄错了)。

不是哈萨尔的后裔,是不是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呢?根据高文德、蔡志纯编著的《蒙古世系》、《扎鲁特旗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版)记载:苏珠克图原籍扎鲁特右旗,系扎鲁特旗札萨克毕理克图的弟弟。毕理克图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代孙巴图孟克达延汗(也称太阳汗)的第五个儿子阿勒楚·博罗特的第七代孙——也就是说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三代孙。

苏珠克图为什么会迁居科左前旗呢?

任翔在他的《历史见证博彦满都》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清康熙年间,苏珠克图和胞弟奉命率本旗士兵随皇帝出征噶尔丹。在这次战役中,清兵失利溃败,兄弟二人因畏惧惩罚而从战地逃跑,不敢返回故居。他们潜入哲盟科左前旗岳父家中藏匿,扎鲁特王遂将他们二人报为失踪。这样,他们二人就在科左前旗落户,编为扎萨克属下的壮丁。”

根据现有资料都提到了苏珠克图随康熙征剿噶尔丹一事,参考《宾图旗史志》,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借口追击喀尔喀,率兵3万自呼伦湖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兵锋指向北京。清廷命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率兵抗击,在今乌兰浩特西部的乌尔会河与准噶尔军相遇,由于仓促迎战,被气势正旺的准噶尔军击溃。准噶尔军乘势南进至乌珠穆沁地区。七月初,清廷发兵10万,采取分进合击的方略,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左路、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右路,分别由古北口、喜峰口出击;又令盛京、吉林将军出兵西进,协同主力作战。

康熙帝玄烨亲率禁旅进驻今内蒙古正蓝旗南博洛和屯督军。

常宁部进至乌珠穆沁,由于粮食给养缺乏,与准噶尔军遭遇,交战再次失利南退。成吉思汗23代孙、扎鲁特旗台吉苏珠克图率领族人参加了这次战斗,被准噶尔军打散。逃离战场后,苏珠克图没敢回扎鲁特旗老家,偷偷跑到了科左前旗岳父家中躲了起来。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廷发兵约10万,分三路出击: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兵9000越兴安岭西进;西路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率兵4.6万分别由归化(今呼和浩特)、宁夏(今银川),越过沙漠,于翁金河(今蒙古国德勒格尔杭盖西)会师,尔后北上;康熙帝玄烨亲率中路军3.4万出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三路大军约期于克鲁伦河一带歼灭准噶尔军。隐居科左前旗的苏珠克图加入了科左前旗的征战队伍,参加了二征噶尔丹的战役。由于在此次战斗中表现英勇,朝廷赦免了苏珠克图上一次临阵逃脱的罪行,从此,苏珠克图就在科左前旗定居下来。他的两个儿子的后代都曾担任过科左前旗的管旗章京(蒙语扎哈日格气),所以,大儿子后代居住的地方叫东扎哈气,小儿子后代居住的地方叫西扎哈气。

这两个地方就是现在康平县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的东扎哈气村和西扎哈气村。

在随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苏珠克图的后人在东蒙古的这片土地上,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为这片土地留下了许多传奇,续写了“一代天骄”后人的辉煌。

1946年3月初,正忙于处理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建立后诸多事务的博彦满都突然收到驻王爷庙苏军电台转来的中共西满分局的电报,要他率领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代表团到赤峰参加内蒙会议,也就是后来的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四三会议”。

“四三会议”,东蒙方面由哈丰阿和特木尔巴根代表,西蒙方面由刘春等为代表,就内蒙古的自治运动由谁领导,怎么样自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以至陷入了僵局。争论的焦点是两个,一是由谁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东蒙方面主张由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来领导,西蒙方面主张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二是内蒙古的自治是“独立自治”还是“平等自治”。东蒙方面主张“独立自治”,西蒙方面主张“平等自治”。谈判陷入僵局期间,乌兰夫同志分别找东蒙的谈判代表进行了谈话,而博彦满都一直很“低调”,没有进行任何活动。僵局的打破很有戏剧性。

4月1日,时任冀热辽分局书记的程子华同志提出了一个意见:“可以考虑哈丰阿入党”。大家都觉得可行,于是派刘春去和哈丰阿谈。哈丰阿欣然同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特木尔巴根知道了此事后,也找到乌兰夫,提出把他的苏联共产党的党籍转为中国共产党的党籍,乌兰夫当即做了肯定的回答。4月2日的小会上,由于哈丰阿和特木尔巴根已经是中共党员了,争论的焦点马上得到了统一,东蒙代表团接受了“平等自治”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自治的主张。意见达成一致后,决定成立新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主席人选上,东西蒙又出现了较大的分岐。哈丰阿主张由博彦满都出任联合会主席,乌兰夫改任副主席;西蒙方面主张还是由乌兰夫出任主席,博彦满都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