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曹禺的戏剧《雷雨》的?你认为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里面哪个人物形象最鲜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你是如何看待曹禺的戏剧《雷雨》的

曹禺的作品《雷雨》以缓步轻行语言描述了一幕人生大悲剧。它讲述了有钱人周家和贫民鲁家两个家庭复杂的乱伦悲剧故事。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以鲁妈为代表的城市平民被别人所操控的悲惨境遇。而两家复杂的血缘联系,生动地反映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之间的矛盾。

周老爷的虚伪狡诈阴暗与鲁贵那奸猾的笑容,猥琐的语言的对比,突出了两种不同阶层人物的丑恶嘴脸,正因为这样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生活层次,不同社会感受使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个人利己主义色彩,主子的居高临下,奴才的卑躬屈膝都是暗藏个目的,曹禺的精炼语言把这些嘴脸表现地淋漓尽致。在观众们内心刻上了很深的印象。 作者用力刻画的蘩漪的内心世界十分精彩。 但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可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她与继子的不伦之恋就是对周家无声的反抗和对爱情的盲目追求,周萍是周朴园的长子周家大少爷,他精神卑下,意志薄弱,缺少一般人所具有的善良品德。不仅早已和继母蘩漪发生乱伦的两性关系,还使侍女四凤怀上了他的孩子。他害怕他父亲,害怕社会的舆论,自私懦弱,不仅害了爱恋他的继母 ,还害了喜欢他的侍女,最后落地家毁人亡。

曹禺先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爱情的根本是异性相吸,但从道德观念上说爱不能只顾自己违背人伦道德。周老爷的霸道自私,蘩漪的扭曲爱情观,周萍的软弱无能以及自私自利毁了侍女的一生,而鲁妈的委曲求全使悲剧重演,令人扼腕叹息。

你认为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里面哪个人物形象最鲜明

要说曹禺先生在《雷雨》这部话剧中,人物形象写得最鲜明的,我觉得是繁漪。繁漪的个性,是最具“雷雨“般的性格特征的一个角色。她在整部戏中起着调动全剧人物情节的中介作用,她是整部剧本的内在动力。她揭露了周萍的虚假软弱,她把待萍招到周公馆与周朴园见面,从而引起一连串人物的矛盾纠葛,关住四风,使周萍被侍萍相认的也是她,当周萍将携带四凤私奔离家时,正是被她发现后,叫来了一家之主周朴园。使得整个戏剧达到高潮。她是这样一个人物,当她出场时,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美而忧郁的年轻妇女,她带着失望和痛苦及怨恨,仿佛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流露在她那双灰暗色的眼睛里,她是旧时代中国知识女性中的一个。

“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一对诗文的爱好……,在她心里,在她胆量里,她狂热的思想里,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里,整个看她,她似乎是一个水晶。“

她“跟一切年轻女人一样,她爱起你来象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你来也会象一团火,把你烧掉。“

然而她的外形是沉静的,忧烦的,象秋天傍晚的树叶轻轻落在你身旁,她觉得自已的夏天已经过去,生命的晚霞早暗下来了。

这就是繁漪!但落进了周朴园的手掌之中,几乎被软禁在与世隔绝的周公馆里,过了十八年的生活。孤独寂寞的生活,窒息了青春岁月,使她沉闷得透不过气来。后来周萍出现了,似乎带来了一股年轻人的纯朴清新的空气,他的热情,他的果敢冲动,赢得了繁漪的心,她把自己的爱,自己的名誉,整个交给了周萍。

然而周萍毕竟是周朴园的儿子,他犹疑怯弱,胆小怕事,是值不得繁漪去爱的人,后来周萍就处处回避着繁漪了,并且想离开周公馆,撇下繁漪,一走了事。在此等情景下,繁漪的“雷雨“般的性格就爆发了出来,她揭穿了周萍,揭露了周朴园的伪君子面目。她不满于自已受屈辱的地位与被欺凌的处境,发泄了愤怒的反抗!

《雷雨》剧本中的一连串悲剧,就由此产生了,繁漪本人显然也成为悲剧中的人物,这是旧时代的一个悲剧。




曹禺《雷雨》的戏剧成就

曹禺23岁在清华创作《雷雨》,进而影响中国戏剧至今,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天才级的创作。《雷雨》与曹禺的出现,将中国话剧一举推到成熟的境地。要知道在1933年,话剧在中国仍然属于摸索阶段,曹禺在《雷雨》中多次写到电线漏电,只是为了提醒现场观众不要遗落这处与结局有关的重要线索,因为当时的中国观众还保留着戏园子中看京戏可以随便说话、吃东西的习惯,缺乏对西方剧场保持肃穆的认知。

《雷雨》是一部充满巧合的作品。周姓和鲁姓两家人在大幕拉开时还看起来是一群正常人,但在三个多小时的剧情后,他们就乘坐着命运的过山车,一路冲向悲剧的结尾。不可否认的是,整部剧作结构谨严、节奏张弛,看罢令人大感悲剧的爽快。曹禺对典型人物的刻画,比如懦弱的周萍、善良的四凤、刚愎的周朴园,当然还有最具魅力的阴骘的繁漪,也都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但是这部剧作还是有一点遗憾之处,这点后来曹禺也做过反思,就是它“太像戏了”。这不仅是指剧中的巧合,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为写而写的戏,它的主要目标既不是真正反思社会与人性,也与同时代欧洲剧作家创新形式探索艺术不同,它的主要目标在我看来,应该还是曹禺在对西方戏剧有所学习后,摩拳擦掌,亲自尝试的一次“习作”。后世对《雷雨》有很多溢美之词和过度解读,比如剧中的鲁大海表明了《雷雨》是一部展现阶级斗争的杰出剧作,我想这些评价都是出于现代人的目的,而非尊重历史了。

但是仅仅是“太像戏了”,曹禺也是格外超前了,毕竟直到今天,能单纯写好一部“太像戏了”的剧本,也不是哪个中国编剧都能做到,更何况一个23岁的大四学生。曹禺的伟大之处在于,至少在建国以前,曹禺一直站在中国剧作的最潮头,到《雷雨》后的《日出》,他开始集中讨论社会问题;再到《原野》,他尝试了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剧作方式,与西方当时的戏剧文学发展进行了对话的尝试;再到《北京人》,他充分学习了契诃夫的戏剧法,对人、对世界的认识与创作达到了高峰,至今罕有中国人可及。曹禺是个天才,他是中国戏剧的狄奥尼索斯。

你怎样看待曹禺的作品《雷雨》,和其中的不伦之恋

在畸形病态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才会产生畸形病态的爱恨情愁。所以这个社会应该被推翻被葬入历史,解放大多数在其中痛苦呻吟的人们。我想曹禺先生的这部作品的意义如是吧。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