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的技巧有哪些?诗歌创作技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诗歌创作的技巧有哪些

必须重视诗歌的音乐感
我们相信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千百年来不曾改变,不管诗歌的形式、内容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不管创作者如何去探索、实验、求新求奇,诗歌创作的原则一以贯之——词句精炼、讲求乐感、创造意境。
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讲诗歌里的音乐感,也就是诗发出的声音——节奏快慢、腔调起伏、字顺音谐、韵律谐和。
诗歌创作是极古老的,在先民的生产活动中,就有诗歌的雏形了。一群壮汉要合力挪动重物,就一起发出有节奏感的“嘿哟、嘿哟”声,正是二言诗歌的初形了。祭祀时要对神讲些真心话,正是诗歌的内容了。诗歌从一开始便是别具特征的、专用场景使用的语言形式——用语言加上音调节奏,或者用语言加上乐器再加上舞蹈,以既颂、既唱又舞的方式进行着,在先民的劳动中、祭祀中、传播英雄传说中发挥着作用。
语言既是诗的载体,又是诗的内容,同是诗的表现形式,我们便当注意,诗第一是用来说的、唱的、听的,是口对口、口对耳;不是用来看的,看是文字出现以后,作为保存与记忆来发挥作用的。语言是用来说的,文字是用来看的。这就要求我们创作诗歌时一定要注重诗歌的“悦耳”性,要经得起读与听、说与唱,而不是耐看。我们后来的诗歌创作越来越倾向于看了,看着文字,在心里默读,发挥联想、想象,默领神会,这使得诗的语言表现力与情感外显的力量减弱了,弱化了诗表情达意的功能;也使得诗歌的互动性降低了,现实的实用功能(人与人凭诗当面交流互动)退化了——后来的人欣赏诗歌不必然读出声来,也不必然要读出来给另一个人听,这与祭祀时的念词(使用场景)已明显不同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提倡诗歌的可读性,提倡诗歌创作者关注到诗歌语言中音声的特殊作用,要让诗歌的可读性更强,音乐感的表现力更足。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应该有意识地去处理诗歌中节奏的快慢、腔调的起伏、韵律的谐和。它们表现在音声上面将极强烈且直接的表现出诗歌的情感状态,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从而使得诗歌的作用力变得更加强。
比如节奏的快慢,假使用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读的时候自然就把速度放慢了,节奏放缓了,则在那样的音声效果里哀婉幽怨的感觉就出来了。假使用叠词“哗啦啦”“突突突突突”在读的时候自然会把速度加快,节奏变急,则高昂的激越的效果就容易表现出来。
大家去看演员念台词,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节奏、腔调、语气去说,就肯定是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效果,甚至不一样的意思了。什么样的情感与什么样的节奏、语气相适应,是诗人要努力去调配好的,它关乎诗歌的艺术魅力。哑巴诗歌是不足取的。
再比如说诗歌为什么要讲押韵啊,因为顺口,顺口就好说出来,情感就容易得到加强,在篇幅内用着相同“频率”的字词去引起声音上的共振,就会让内容变得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在声音上会更加悦耳动听,让人更容易接受。
诗歌为什么要讲平仄啊,因为字与字之间那高低起伏的音调变化使得声音的对比度变得明显,在高低起伏间让情感更有力的表现出来,在有序的参差排列中带给人音声上的美感。
古人写诗是重视诗歌音乐感的,现代诗则差了些。现代诗写法上更自由了,对词句的搭配使用似乎也更灵活了,可是诗中的音声效果却减弱了,甚至没有,这就很违诗歌创作的原则了。
我们提倡现代诗歌创作强化可读性,诗歌中要体现音乐感。如果诗人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那就积极去向古人学习,不要为了求新,不顾音声效果,不要拿现代诗有现代诗的写法和讲究当借口,不去表现诗的音乐感。诗之所以为诗,音乐感是很关键的要素。
当然,我们也当认识到,现代诗歌创作,不必然要平仄相间相对,不必然要押韵,不必然要采用固定的五言或者七言的格式,那么,诗歌的音乐感又将从何而出呢?诗人们当然应该有自己的积极探索,打破格律诗的一些藩篱,突破固有的范式,这意味着那个诗人的艺术能力要更强,对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有着更为清晰深刻的把握,对现代汉语里别具诗味、情味的词汇能够加以灵活恰当的组合运用,就像一个郎中用药,君臣佐使搭配得当。如果还没有这个能力,那就老实点积极向古人学习。
最后录几句有代表性的现代诗句,供大家感受下。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远比远方更远。”(有押韵)
“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有押韵)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无押韵)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横身探出马刀,品尝了初雪的滋味。”(无押韵)
“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这几句经典的现代诗句,有的押韵了,有的没有,也没有严格按照平仄相间相对的规则去写,平仄之间弹性较大,但基本上做到了参差出现,表现出来了诗歌的音乐感。让诸位去向古人学习,不是依葫芦画瓢,而应该深入诗歌创作规律,加以灵活运用。
把诗歌语言的流动当成音乐的流动来对待,让字词组合起来的音声效果带有音乐中音阶组合的旋律感,无疑的,这样的诗歌语言必然是有音乐感的,其可读性自然大大增强了,更添了艺术感染力。朋友们,不把现代诗歌写成小说、散文的样子,音乐感的体现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创作者不可不察也。
——胡柳烟

诗歌创作技巧

  诗歌创作技巧:
  1、生动传神
  诗歌感情的表达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诗歌形象是融注了诗人情感的形象,称为意象。意即情感,象为形象。生活中的形象一旦入诗,就已经染上了诗人心中要表达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中的“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2、优美意境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古代诗歌的意境特点主要有: 1、慷慨豪壮,雄奇奔放《观沧海》 2、苍凉沉郁,感慨深沉《登高》3、清新优美,闲适愉悦《咏柳》 4、凄凉冷落,失意感伤《雨霖铃》 5、闲逸淡泊,旷达超脱《过故人庄》
  现代诗歌同样讲求意境的创造,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现代诗歌同样令人陶醉。例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这一幅幅生动画面,把诗人的怀旧之情、乡恋之情、盼归之情表现得含蓄深切,读来余味无穷,颇受感染。
  3、内容深刻
  不要以为句子分行排列、语句押韵的文字就是诗歌。 诗歌要感情真挚饱满,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要发人深省,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如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澎湃激越的情感,给人以多方面震撼和感染。
  写作诗歌,要想获得高分,必须要在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用心。既要激情饱满,又要思想深刻,有鲜明的观点或深刻的思想意蕴,使既富于情怀的感染,又诗歌富于哲理的启迪。例如舒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