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后期的诗歌(郭沫若在建国以后发布了哪些作品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郭沫若在建国以后发布了哪些作品

郭沫若建国以后堪称“高产”的诗歌是他热烈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各条战线”上的建设成就、阶级斗争和各种“运动”,以及他对国际事务观察的即时产物。从50年代的保卫世界和平运动、朝鲜战争、“三反”“五反”、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颁布、长江大桥的通车、十三陵水库的建成、“双百方针”的提出,以及“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运动、人民公社运动的开展,到扫盲运动、防治棉蚜虫、除“四害”等等,都被他摄入笔端成为诗歌表现的内容。

1958年为宣传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方针,郭沫若用了10天时间,选择100种花作为题目,写了共101首诗,结集为《百花齐放》,由《人民日报》以差不多每天一首的速度用了将近3个月时间刊登完毕。这组诗是诗人煞费苦心、并在最初三首小诗发表时写的“小引”中征求读者“把各地的奇花异卉的详细情况开出些给我”的苦心孤诣下才得到的。《百花齐放》的诗“在结构上表现为‘形象描述一政治概念’的公式,即从花的形态、肌理上某一特征的描述上升为对政治命题的说明。由水仙花的‘只凭一勺水,几粒石子过活’,而联系到当时提出的‘总路线’的‘多快好省’的口号,说这是‘活得省,活得快,活得好,活得多’的‘促进派’。……《百花齐放》可以说是开了从‘大跃进’民歌到六七十年代时兴一时的简单比附的咏物诗的先河。”

郭沫若前后期作品比较,快,有分!

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是“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以《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这是郭沫若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的程度很高。这当然跟“五四”时期特定氛围有关,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
第二个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虽然其浪漫的个性并不宜于政界,却也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他的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而逐步强化了现实感,而浪漫主义的想像力和激情也衰落了。从文人普遍感时忧国的时代风尚看,郭沫若这种转变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转变并不适合郭沫若那种天才型、文艺型性格。郭作为浪漫诗人的心理、性格不能不被现实政治所扭曲、束缚,这一时期虽然也创作过《屈原》历史剧这样有影响的作品,但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造力与时递减。
第三个段落是中国内地解放后,郭身居高位,杂务缠身,虽仍不时动笔,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不足观。
综观郭沫若的一生,前后期有很大变化,但郭主要以诗名世,是诗人、文人,并非政治家。他留给人们的也主要是诗。所以评价这样一位人物,应着眼于其诗,特别是《女神》等早期诗作。后期郭沫若最为人诟病的是表现太趋时,但考其心理性格特征,此“趋时”仍可说主要是文人表现,大可不必以政治人物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况且郭毕竟是一个曾经非常真实过的人,那是一种比较彻底正视人性一切方面的真实,一种令传统的沉闷心态难于忍受的真实,这就很难能可贵了。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文学产品必然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哲人式的深邃,也要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真诚的抒情,我们应当承认,现代文学的这两方面都还太少。正因为这样,我们应以宽容和知人论世的态度去评说郭沫若其人其诗,理解和珍惜《女神》等“五四”文化遗产,而不是苛求这样一位天才诗人。

郭沫若前期和后期的作品各有什么

辛夷集 夕阳 《雪莱的诗》 梦与现实 寄生树与细草 再上一次十字架 路畔的蔷薇 夕暮 水墨画 山茶花 墓 白发 芭蕉花 铁盔 卖书 尚儒村 鸡之归去来 离沪之前 初出夔门 东平的眉目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