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将军牺牲后,19岁的王玉龄终生守寡,并且一辈子不买日
发布时间: 2023-07-11

王玉龄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儿女情长似乎远不如国家大事重要。倘若嫁给普通人还好,可若是嫁给有志之人,那便很有可能会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结局。王玉龄便是如此,她从17岁时便嫁给了张灵甫。

然而现实很残酷,两人结婚刚满2年,张灵甫便不幸牺牲,独留王玉龄和儿子存活于世。她一个人将儿子抚养长大,其中的辛酸、苦楚,无人能体会,而在丈夫离世那么多年的期间,她从未想过改嫁,这一生就只是张灵甫一人的妻子。

王玉龄、张灵甫

数十载的光阴,稍纵即逝,自1947年那一别,你我原来已经几十年没有再见过了,咱们的孩子现在也出落的一表人才,想必黄泉之下的你也会很欣慰吧。恍然间,老人似乎听到了有人在唤"玉龄",不由得笑了一下,眼神中却盛满了悲伤。

这位老人便是王玉龄,她于1926年出生在长沙,但是原籍是在安徽。早些时候,王家从安徽的祖宅举家搬到了长沙,因此她从小就在长沙长大。

她的祖父是一位商人,父亲是个小官,而她母亲的家世背景更为显赫,外祖父曾经率兵打仗,被清朝的皇帝封为"罗武勤公",任兵部尚书,更是迎娶了总督的女儿。

所以王家的底蕴十分深厚,在王玉龄出生之前,家里就已经有良田千顷,而且三世同堂,人丁十分兴旺,可谓是富甲一方,湖南一带货真价实的名门望族。而王家之所以出名,不只是因为他们有钱,最关键的是,他们拥有十年如一日的良好家风。

展开全文

王玉龄

像是王家这样的大户人家,少不了会有"纨绔子弟"的出现。但事实却恰恰相反,王家的家教很严,一连十几年都保持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等优秀美德,家里二十多口人,一直都是齐心协力,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

王家教导出来的孩子,女生蕙质兰心,知书达理;男生文质彬彬,从不沾染烟、酒、赌等不良习惯。街坊邻居们都对此称赞有加,甚至把他们当成了榜样。而王玉龄出生在这样的家里,自然衣食无忧,是名副其实的"千金小姐"。

然而,好景不长,在王玉龄刚满5岁时,她的父亲因病遗憾逝世。她的母亲为了节省开支,把家里的男佣全都辞退了,亲自教导她的功课。而她天资聪慧,无论学什么都很快,且乖巧懂事,因此让她的母亲少操心了许多。

王玉龄

因为王家的势力,再加上王玉龄本就聪明机灵,所以她考进了在现代史上有着响当当名号的一所小学——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这所小学与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著名人物有关,比如何叔衡、唐生明等人。不过此时的她还年幼,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和那些人的人生轨迹,有了交集。

此时的王玉龄只知道自己要努力学习,才不会让母亲失望。她跟随着以前那些伟人的步伐,听他们听过的课,慢慢感受着学习的魅力。她在学校里,是标准的"乖乖女",从来不迟到早退,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业,她不是班级里学习成绩最好的,但绝对是让老师最放心的学生。

然而,王玉龄的校园生活并没有体会多久,她这种平稳的生活就被打破了——在她四年级的时候,敌军袭击了中国,从东北一路南下,打进了湖南,最终挺进了长沙。而这些敌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提前收到消息的王家,和城里成千上万的人一同离开了长沙,去往其他城市避难。

王玉龄

张灵甫:只是一眼,便是心动

王玉龄只能一边跟着家里人逃难,一边跟着私塾老师学习功课。他们逃了整整两年,最终才在湘西的一个小县城,定居了下来。她才得以继续进入正规学校,完成自己未完的学业,但这两年的颠沛流离,给这位年少的千金小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5岁的王玉龄曾在母亲的面前义愤填膺,满腔热血道,她要去当兵,她要把那些敌军全部赶出国门。原本正在为国家形势担忧的母亲,听了她这话,只觉得她幼稚的可爱。因为彼时的王玉龄,依旧是被家里捧在手心里的"掌上明珠"。

什么苦都没有吃过,烹茶都不会,更不要说翻山越岭,带兵打仗了。被母亲提醒了的王玉龄,这才发现自己去当兵这个理想,无疑是"痴人说梦"。但即便如此她还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了自己对敌军的厌恶,无论是在台湾生活时,还是去美国留学,她一生从来不买日货。

张灵甫

这边王玉龄正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那边张灵甫已经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1903年,张灵甫出生于长安的一个村子里,家境贫穷,但是他从来不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发愤图强,考上了著名的长安中学;更是在1923年,考入了北大的历史系,后来因为承担不起学费,便退学去了大城市打工。

1926年,张灵甫听从朋友的劝告,考进了黄埔军校,等毕业后,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从军之路。他无疑在军事方面是有着天赋的,1933年,才30岁的他便当上了上校。之后他更是英勇抗战,带着手下的士兵们,不畏生死的和敌军在各处厮杀。

6,7年的战争生涯,使得张灵甫立下了许多光辉战绩,并获得不少嘉奖和奖章。而他在战场上几乎是战无不胜,但是感情上却是一败涂地,两段感情都是遗憾收尾。他的朋友实在是看不过去,便向他介绍了一位女子,这位女子便是王玉龄。

张灵甫

不过两人的初次相遇却是一场意外,彼时的王玉龄得到了好友的消息,说要给她介绍一位出色的男子。情窦初开的她自然是满怀期待,并打算好好装扮一番,便去了理发店,刚坐不下不久,她就发现新进来的一位"大叔",正盯着自己,她以为是"登徒子",便瞪了对方一眼。

张灵甫却被这一眼"瞪"出了心动,觉得王玉龄与其他女子不太一样,她更加机灵古怪,给他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觉。而之后王玉龄到了约好的吃饭地点,发现对方竟然是刚被自己误会的"登徒子",正觉得尴尬时,张灵甫却是笑了笑,完美化解了她的尴尬。

在两人接触中,王玉龄逐渐对成熟稳重的张灵甫动了心。于是,在1945年时,两人在上海的金门饭店喜结良缘。一位是"千金小姐",一位是小有名气的"名将",两人郎才女貌,受到了许多人的祝福。而两人的婚后生活也十分甜蜜,虽然张灵甫总是会外出工作,但是他的书信从来不会中断。

王玉龄一家人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947年,两人的儿子出生了。然而好景不长,孩子还未满月,噩耗就先传来——张灵甫战死在孟良崮。而这个消息,王玉龄在几个月后才得知,彼时的她刚过完19岁生日。她的母亲担忧她想不开,便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王玉龄一开始不吃不喝,宛若失了魂儿般,直到儿子的啼哭声唤回了她。她勉强打起了精神,1948年年末,她带着儿子和母亲一起去往了台湾,在那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1952年,在她姨夫的接济下,王玉龄将张灵甫留下的微薄财产全留给了母亲和儿子,然后独自去了美国求学。

王玉龄考进了美国的纽约大学的会计专业,为了解决生活的难题,她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最终以十分优异的成绩毕业。然后相继在美国的医院、五星级饭店工作了几年后,便在航空公司工作了21年之久,一直到退休。

王玉龄和儿子

然而王玉龄的心里其实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寻到张灵甫的遗骨,并好好安葬他,因此她对祖国还是念念不忘。2003年,她在上海浦东的玫瑰园为张灵甫立了一座衣冠冢,并题了一首诗。

之后,她的儿子要在上海经商,她便回到了中国,跟儿子一起在上海定居。而她从19岁时张灵甫去世,一直到如今,从未想过改嫁。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