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马英九看到几张照片,未曾去过祖籍湖南的他,一时感慨万
发布时间: 2023-07-11

2017年的一天,台湾的“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正在召开年会。这次活动,邀请到了刚从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职位上卸任、祖籍为湖南的马英九莅临指导。

马英九

这一天,该协会两岸交流委员会召集人王清萍,将一份特殊的礼物转交给马先生。当马英九看着自己手里的这些照片,一时感慨万千,甚为喜欢……

一位嫁到台湾的湖南女子

时间回到2011年8月15日。这一天,在湖南长沙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活动——“欢喜回娘家·湘台一家亲”。

原来,根据湖南省民政厅的数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已经有多达3.2万名湖南女子,远嫁到宝岛台湾,开启了自己跨越海峡的姻缘。

为了对这些湘女表达来自家乡的关爱和支持,湖南省台办和台湾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于8月15日到20日,共同主办了这一活动。

在台湾,人们将夫妻一方里的大陆人称为“陆配”。这场“欢喜回娘家·湘台一家亲”活动的欢迎大会上,湖南省台办副主任丁学新这样说道:“自己的女儿自己疼,我们代表娘家人邀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走一走看一看,同时感谢湘籍陆配的配偶,对我省出嫁女儿的照顾和关爱。”

这场活动中,来自湖南省台办、妇联和民政厅的多位领导,看望并听取了这些陆配诉说自己在台湾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仅如此,陆配们还前往长沙雨花区廖家湾社区,和那里的志愿者们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参观了橘子洲、张家界等景区。

这次回湖南参加活动的陆配及其亲属,共有50多名。他们不仅重新听到了熟悉的乡音,尝到了热辣的湘菜,还感受到了家乡这些年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这其中,就有几年后亲自将那些照片转交给马英九的王清萍。

展开全文

王清萍(右)

“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回去后,我会秉持湖南人不服输的精神,更加认真努力地生活!”王清萍这样说道。她祖籍湘潭,年轻时在长沙生活。

和很多陆配一样,刚去台湾的时候,陌生的环境、异乡的孤独令王清萍很长时间都不能适应。直到有一天,她告诉自己,既然已经来到了台湾,就一定要安心成为这里的一分子,不能再以外来者的心态看待自己,一定要努力融入当地的生活。

就这样,王清萍开始大胆地走出家门,接触台湾社会,积极参加起各种活动。终于,这位来自湖南的陆配,不仅结识了同在台湾的湖南同乡,还在他们的介绍下参与了很多社会工作,并参加了当地政府安排的技术培训,结交了一批新朋友,在台湾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后来,王清萍出任台湾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的秘书。在她的辛勤工作下,“有事找清萍”已经成了协会里姐妹们的一句口头禅。

不仅如此,在王清萍的带动影响下,很多陆配也在台湾迎来了新生。“女人不应被无情的岁月打败,而是要时刻保持一颗青春活泼的心。那么,不光是你自己,就连身边的家人和朋友,都会被你照耀得闪亮。”王清萍这样说道。

探访湘潭马英九祖籍地

后来的一天,身在湖南的王清萍,决定前往一个特殊的地方——湘潭县白石铺乡马家堰寺门前村。

由于对路况不熟,王清萍一行从长沙市区开车近两个半小时后,才到达那里的寺门前义渡。此时,他们感到豁然开朗。

寺门前义渡

王清萍等人站在渡口,眼前是宽阔的湘江,微风习习,波光粼粼。在这附近,还有一棵老槐树。它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一座石阶梯由下而上地迆逦着。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三块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石碑。走近一看,上面书写着当年马家堰人捐资兴建码头的事迹。在大石碑的旁边,有两尊石狮子遥望着江面。它们已经守护了这里近一个世纪,来提醒后人,要铭记这些马家堰人的善举。

而这些捐资人里,首当其冲的,是马英九的祖父马立安。马立安又名马大基,1868年出生在湘潭县白石铺乡马家堰寺门前村。他的童年颇为不幸,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跟着舅舅生活。

当马立安长到十几岁时,就在舅舅开办的铸铁锅厂当学徒。等到舅舅过世后,他便接手了这座锅厂。

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马立安很善于经营。在他的努力下,锅厂的生意蒸蒸日上。后来,马立安又增大投入,将工厂规模进行扩充。不仅如此,他还在临江码头旁开设了多家店铺,经营起粮食加工和运销的生意。就这样,马立安的买卖越做越大,光账房先生,就请了3位。除此之外,他家里还有300多亩水田,雇佣了40多名长工。可以说,当时在马家堰一带,马立安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虽然家大业大,但马立安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乡亲们,为他们做了很多善举。

马立安最早赖以发迹的那家锅厂,距离寺门前义渡的渡口只有80多米。有一段时间,由于经费不足,寺门前义渡面临停渡的窘境。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渡口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就在这关键时刻,马立安站了出来。1910年,他提出倡议,并亲自捐资对渡口进行了修复。不仅如此,马立安自己田产所产生的租金,也用于维持义渡。在后来那里的《寺门前义渡碑序》中,有着这样的记载:“马立安先后在长江坪、郭家洲两处置田产贰拾亩,逐年收租,维持义渡,永守要津”。

在清末民初的那段时期中,当地局势混乱,各种盗匪层出不穷,对普通百姓造成了很大影响。马立安又一次挺身而出,主持团练长达10余年,来对抗盗匪保护乡民。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拿出自家的银两,去犒劳路过附近地区的军队。于是,当地人尊称马立安为“湘中第一团总”。当时,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南北二兵几万千,人人醉倒寺门前。湖南团总谁第一,天下闻名马立安。”

马立安

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但马立安的这些善举,至今依然流传在当地民众中。而寺门前义渡,时至今日依然没有荒废,还在发挥着渡口的作用。

“河对面就是衡东,与我们这边常有人往来,坐船会快很多。”这位老村支书,就是渡船的掌舵人之一。他的电话就公布在渡船上,方便村民们随时联系。据其介绍,这里的村民要是想开车去河对面,至少也需要一个半小时;而如果乘坐渡船,则只需要5到10分钟。不仅如此,渡船的费用也比较便宜:人多时每人3元或5元;除了夜间过渡等特殊情况外,一人包船也只需要20元。

这附近,还有一座名为书善亭的亭子。它建于2008年10月,名字取自于马立安留下的遗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当年,马老通过这14个字,来告诫自己的子孙,要重视教育、崇尚行善。如今,书善亭门柱上的对联,就是这一马家的祖训。

这座亭子里,有一块青石和汉白玉质地的古碑,上面记载着寺门前义渡的始建时间、捐资情况和修复情况等。每当当地的人们看到它,就会想起马立安这位乐善好施的乡绅。

而在码头南边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片黄土平地。一位大姐向王清萍一行介绍到,这里曾经是马英九家的祖屋,现在已经由湘潭县政府进行管理。在一个角落里,堆放着很多瓦砾,还有一些砖石埋在土里。从墙基的情况看,这里当年是一座很大的院落。

这之后,王清萍等人又开着车,沿着湘江大堤往南行驶了大约7公里,来到马立安的长眠之地——茶恩寺乡双阳坪村。

茶恩寺

一进村口,一位老村民迎上前来,给众人带路。在泥泞的田埂上走了近100米后,大家来到了一段水泥路上。前方,就是马立安的坟墓。

这位姓马的老村民告诉王清萍一行:“这座墓园修建于1928年,除了汉白玉石碑和水泥墓园,其他部分主要用的是三合土,所以十分坚固。我听祖辈人说,1924年,马立安身为总保镖的弟弟去世后,当地的土匪恶霸经常来欺负马家人。后来马立安不得不把家搬到湘江对面的衡山县。据说,他生前交代,自己一定要落叶归根、葬在老家。因此,他的子女便将他的棺木,用船从湘江对面运了过来,葬在了自家这片田里。”

老村民还说:“由于马家后世人丁兴旺,所以这座墓园香火鼎盛。咱们中国人讲究不忘老祖宗,所有马家子孙都应该来这里,给先人们烧香磕头。”

马英九乡音未改 遗憾一直没来湖南

1920年,马立安和自己的第二位夫人向氏,生下了儿子马鹤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还没有从大学毕业的马鹤凌,参加了中国青年军,奔赴滇缅抗日前线。

1944年8月20日,24岁的马鹤凌喜结良缘,同自己中央政治学校的学妹秦厚修结婚。婚后,这对夫妻先后生下四女一男。

抗日战争结束后,马鹤凌进入湖南省政府担任基层公务员。1949年,随着时局的变化,他们一家迁居香港。

1950年7月13日,马鹤凌一家迎来了一位新成员。一个男婴在香港九龙油麻地广华医院出生。很快,他有了自己的名字——马英九。

马英九

1952年,马英九跟随父母移居台湾。后来,马英九考入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法学组。大学期间,这位品学兼优的年轻人,曾参加保钓运动。

大学毕业后,马英九于1974年获得中山奖学金,前往美国留学。1976年,他成功获得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和自己的同学周美青成婚。

不仅如此,5年后的1981年,马英九更进一步,获得哈佛大学司法学博士学位。事实上,他一直想去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但因为没有申请到,便只好去念哈佛。

拿到博士学位后,马英九于同一年返回台湾。经人推荐后,31岁的他成为了时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的英语翻译。

在为蒋经国工作的那段时间里,马英九对这位领导人深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