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大不捐的意思(此人是清朝最大的贪官,而且还得善终,连皇帝都拿他没办法,非和绅也,他到底是谁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此人是清朝最大的贪官,而且还得善终,连皇帝都拿他没办法,非和绅也,他到底是谁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大清国第一贪官的名号都有人和我们可爱的和二争,和胖胖不开心了!

没错,和珅是我们印象当中的大清第一贪官,嘉庆年间被抄出了十亿两白银,几乎是清朝全国财政收入的十五倍!所以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但是和珅与此人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此人吃饱,大清跌倒!

他就是爱新觉罗·奕劻!

晚晴风云人物

奕劻是乾隆的曾孙,没有什么突出才能,一直作为纨绔的八旗子弟四处游荡,但是他写得一手好字,这成为了他的敲门砖。

话说当时是咸丰朝,后宫懿贵妃很是得宠,生下皇子后更是母以子贵,这位懿贵妃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慈禧经常写信和宫外的弟弟桂祥诉说亲情,但是桂祥也是纨绔子弟,识字不多,恰好被奕劻知道了,于是他经常帮助桂祥回信,一来二去,慈禧就记住了这个一直帮助自己弟弟、写得一手好字的宗亲。

咸丰驾崩,同治登基,皇帝年幼,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大权基本掌握在慈禧手中,慈禧想起了奕劻,从此奕劻开始平步青云。

作为慈禧的棋子,一直碌碌无为的奕劻竟然做到了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摧毁了戊戌变法,将立志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整个过程中奕劻都是慈禧坚定的打手,于是被慈禧封为世袭罔替的庆亲王。

此后更得慈禧宠爱,在应对己亥建储事件、义和团事件等,都和慈禧保持高度一致,他的官也做到了领班军机大臣、总理大臣等等,位极人臣。

他经历了晚晴一系列的屈辱,还代表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上签字。

清朝第一贪官

奕劻揽钱有三个主要手段,第一个是国家税收,第二个是公然卖官,第三个就是收受贿赂。

奕劻作为领班军机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他便开始明目张胆吞没国家税收,克扣公饷、军饷,国库就成了奕劻的私人小金库,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奕劻伙同大臣那桐公然卖官鬻爵,大大小小的官职都明码标价,以致于当时官场都称他们为“庆那公司”。(庆亲王和那桐合伙开公司)

庆王遇有重要事件,及简放外省督抚藩臬,必先就商于袁世凯,表面上请他保举人才,实际上就是银子在那里说话而已。——刘厚生

作为慈禧的宠臣,当然就是百官巴结的对象,各种“孝敬”层出不穷,奕劻来者不拒,就连袁世凯都多次向其行重金行贿。随便开个生日PARTY,进账都超过百万两白银。

与和珅将白银藏在家里不同,奕劻则是将财产都存在了英国汇丰银行,根据测算,其在汇丰银行资产约712.5万英镑,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英国的一套豪宅售价2000英镑!足见奕劻的财富之巨,远超和胖胖。

与和胖胖相比,奕劻不仅贪得无厌,而且没有任何治国才能。和胖胖好歹帮助乾隆将清朝管理得还不错,其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而奕劻完全是一个蛀虫,在清末如此危难之际,他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奕劻死后商定谥号,本来大臣要给“哲”,溥仪死活不同意,扔下四个字给大臣选:“谬、丑、幽、厉”,这可都是最狠的恶谥,可见对奕劻恨到了什么程度。附赠溥仪对奕劻评价:

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现在看来还是和胖胖可爱。

历史上有哪些写雨的诗词哪个诗人写雨的诗词最多

历史上写雨的诗多不胜数,记得的不多——

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明)唐寅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秦观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宋)曾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唐)李白

至于那个诗人写雨的诗最多,我也没有统计比较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什么意思

为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思维是为学的核心力。

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相当重视学思结合。宋代理学家、大学问家朱熹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不安。一似请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短语,有三个都是在强调思维及其过程方法。思维之重要自不待说,关键是如何启迪思维锻炼思维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问难是思维活动的发动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对所学没有任何疑问,说明学者只不过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罢了,正所谓“学者有四失,……或失则易……”,为学不专,所得极为有限。“审问”的首要价值可作如是观。“慎思”则是“审问”的必然指向,有惑而不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明辨”则是“慎思”方法论的核心方略,读书明理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价值取向。明理而修身,修身而齐家,齐家而治天下,一以贯之。

中国古代尤其关注为学的“博”与“约”的辩证关系,我们常说,先将书读厚再读薄。“由博返约,以简驭繁”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教育遗产。博学的意义在于,具有了广博丰富的知识面,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解决问题也会左右逢源、才思涌跃。简约的意义在于,如果知识能够用一条主线“一以贯之”就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而举一反三。有没有中心和主线,知识的价值大不一样。最先由孔子提出的“由博返约”主张,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掌握有待于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纲举目张,“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荀子在继承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了孔子思想。他还明确指出思考是“由博返约”的关键:“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一方面,学者得“博学之”,“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另一方面,学者还得“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提其要”,“钩其玄”,切不可囫囵吞枣,“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只有将博学与精思有机结合,才可达到韩愈追求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学习效果。

自孔子以来,中国教育思想向来重视启发诱导。孔子的名言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悱状态正是审问、慎思、明辨而“未得”“未能”的临界状态,没有学者自力的思维活动,不可能产生这种愤悱状态,不进入这种状态也就无所谓启发式教学,所以,“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也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必要前提。

学以致用是为学的终极目标。

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笃行”,不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