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自守政策(如何评价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从未有过闭关锁国。按现在世界上主流明史研究的成果,认为明朝的国际影响力非但没有因为相对于元朝的地域缩小而萎缩。反而依靠强劲的开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了汉朝、唐朝和元朝。

明初朱元璋就通使各国使臣,昭告各国明朝的建立,积极开通朝贡贸易。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打通南洋西洋波斯阿拉伯东非等各处商路,明朝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张。朱棣以后,明朝主要的商业经济转向私有化。郑和打通的商路正好为民营商业贸易做了很好的铺垫,私营海贸因此蓬勃发展。大大促进了明朝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欧洲大航海时代以后,原本封闭禁锢的欧洲大门被打开,明朝积极展开与欧洲的商业贸易对话,贸易远涉直至美洲。大量美洲物资涌入明朝。明朝被称为世界的吸银泵。各方估计,当时世界1/2~1/3的白银产量流入明朝。明朝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一方面明朝的税收极低,商业税为历代最低。私营海贸税收流入政府的部分很少。商业的低税,恰恰大大促进民间海外贸易的大规模展开。

另一方面明朝官员普遍抵制政府增税,所以海禁一直维持着,开禁其实是意味着税收合法化。政府开禁的意愿一直受到文官集团的阻止。所以被错误解读成了闭关锁国。

隆庆朝张居正以极大的救国报复,力排众议解除禁海令,为明朝政府的商业税收开启了一点点缝隙。

如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就是“关起门来,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当时的皇帝认为本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其他国家的朝贡。

殊不知,远在海外的有些国家已进行了工业革命,中国工业文明兴起从此慢了一大步。按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生产力的停滞不前了。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然而,发展生产力、追求解放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闭关锁国在不知不觉中约束了清朝的对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令西方的近代科学和领先的技能没有办法传进清朝。它让清朝长期的与外界隔绝,使清朝一直都身处在世外桃源中,只知道男耕女织,彻底不知道西方国家科技已有多么的强大。然而,清朝的这种闭关封闭,仅仅单方面的封闭,即禁止国人接触外界,但却让西方人盗取了清朝许多“专有”技术。如茶叶在清朝对西方的交易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1825年,英国进口的茶叶数量达到了2200万斤。几乎垄断了清朝茶叶对外交易,获取了惊人的赢利,但大清只提供商品。显然在流转环节,清王朝几乎没赚到茶叶的钱,但出产茶叶仍然获得了许多金钱,以至于英国对清王朝的交易,一直处于交易逆差。但从1848年以后,这种状况被彻底改变了。英国在清朝收集了很多茶树带走。在19世纪下半叶,茶叶变成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是相应的是,清王朝茶叶对外出口锐减,收入自然也锐减。这就是上层建筑的策略决定了经济基础。

说完这些糟心的事,再说些高兴的事。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经过这些年的开放,我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仅排全球第11位,跃升至全球第2位;人均国民收入从原来的仅数百美元,持续增长至8000美元以上,成为世界银行可比口径的“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年均经济增速保持在9.7%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快6.8个百分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以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罗纳德·哈里·科斯做出了“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的著名论断。

闭关政策和海禁政策区别在哪里

感谢邀请!我是鹏正!我来回答!

闭关政策,是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重要方面的领域交流,极大拖延了国家的正常发展,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完全落后于西方国家。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图片来源于网络)
1723年,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乾隆帝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清代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海禁政策是中国古代政府为了整顿沿海治安,清理走私,保障社会安定起见,采取的一种禁阻民间人士非经过官方许可,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政策还可以算是中央政府试图垄断海贸利润的聚敛手段,不让普通人获得巨大利润,危害国家。(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是闭关政策还是海禁政策都是闭关锁国,性质都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严重限制国家发展的绊脚石,闭关锁国的整体危害大约是使该国家失去对外的文化经济交流,使该国家视野狭窄,跟不上世界形式,致使发展缓慢。(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清朝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世界格局将怎样推演

中国封建经济内部孕育的资义会发展,变成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冲突,必有一战。会改变世界历史走向。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好处和坏处都有哪些

要弄清楚闭关锁国政策的利弊,首先要弄清楚明清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

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大都积极地对外开放,唯独明清两代实行了闭关锁国。那么明清政府为何要推行这一政策?我们又如何权衡其利弊呢?

从根本上来,明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由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基本保证。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市场的联系相对较少。故而历代政府大都有意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为的就是保证农业的长足发展,稳定政府的税收。而闭关锁国其实是重农抑商政策和理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因此,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

广州十三行

然而,明清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却有轻微的区别。明朝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猖獗,经常抢夺沿海居民之财务,给地方政府治安管理造成了严重混乱。明朝廷实行闭关锁国,为的就是避免倭寇的侵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是出于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如公元1661年( 清顺治十八年 南明永历十五年 )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中国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事件,说明了西方殖民势力已经蔓延至中国沿海地区。

新航路开辟

那么弄清了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闭关锁国的利弊。

积极方面:第一,闭关锁国政策适应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有力保证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保证明清政府财政收入。第二,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