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施佩尔在后期对德国的作用比希特勒还大?施佩尔的人物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说施佩尔在后期对德国的作用比希特勒还大

战争后期,希特勒将精力主要放在军事指挥方面,在政治与外交方面建树甚少。而在军事方面,战争后期的德军主要是防御与溃退,没有积极进取的行动,所以希特勒作用有限。不过他的存在可以作为德国仍然拥有稳定国家政权的标志。
而施佩尔作为军备部长,全面负责德国战时军备生产,他努力整合了德国各军种及各工业体系的军备生产,在遭受严重轰炸的情况下,产量仍大幅度提高。这一点对于不断溃退损失武器装备的德军尤为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施佩尔的努力,德国不可能大规模重新武装溃退的部队,会更快地战败。从这一点来说,施佩尔作用巨大。
在施佩尔的回忆录中,他也曾提到,战后盟军部分人员认为他的作用较希特勒更为重要。

施佩尔的人物简介

阿尔贝特-施佩尔(1905.3.19——1981.9.1)
施佩尔又翻译施培尔,著名的建筑工程师,第三帝国战时部长,希特勒的好友。
施佩尔本是一名自命非凡的建筑师,但却一直没有人雇佣他。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希特勒,施佩尔为人正直,喜欢实话实说,不喜欢溜须拍马,在希特勒面前依然如此,希特勒对他的印象很好。后来他为希特勒设计了小室很和Hitler 心意,希特勒就喜欢上这个正直的人。第三帝国著名的总理府就是施佩尔设计的 ,该建筑气魄宏大非同一般,希特勒看后对他大加赞赏。后来施佩尔就成了希特勒的心腹,并且步步攀升一直升到战时部长。在第三帝国对外侵略战争中,他作出了一切努力,使第三帝国的战时生产能力达到了最大限度,并且为希特勒提了很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施佩尔很早就看出了第三帝国败局已定,并极力劝阻希特勒无奈希特勒并不听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希特勒看到败局已定就下令实施“焦土政策”-炸掉当时德国的一切基础设施、军用设施、民用设施和工业设施。 施佩尔考虑到战争结束后德国人民面临的生存条件并没有执行希特勒的决议,并通过广播让其他狂热分子停止破坏活动。在希特勒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施佩尔冒着苏联的炮火到总理府地下室看望了希特勒——这个曾经令他狂热崇拜而如今却老态龙钟气息奄奄的元首。并且劝希特勒不要离开柏林,要抗争到底。希特勒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出人意料的原谅了他对自己的背叛。而后施佩尔含着眼泪离开了总理府地下室,不久希特勒就自杀了。
二战后,施佩尔作为战犯在纽伦堡被审讯,由于他认罪态度非常好最终被判刑20年。
之后,施佩尔出了战争回忆录《第三帝国内幕》来缅怀那段痛苦的回忆!但他始终对希特勒保有难以言表的情感。

施佩尔的二战期间工作

德国发动对法战争后,施佩尔开始承担空军的营建任务。1941年,他被任命为军备建筑的负责人。苏德战争爆发后,施佩尔组织了“施佩尔建筑班子”,主持了南俄铁道的修复工作。
1942年初,施佩尔被任命为第三帝国军备部长,主管军需工作。并被戈林委任为“四年计划范围内负责军备生产的全权总代表”。
在指导军备生产过程中,施佩尔创立了全面的“工业自行负责制”,使军备生产出人意料地飞速发展。他按不同的武器系统设立了3个“指导委员会”和与之相联系的“企业联合组织”,把战争初期军备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变成了装配线型的工业化过程。施佩尔任军备部长半年后,军备生产的总产量就增加了60%。到1944年7月,在劳动力只增加30%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他信任工业界的负责人,使他们积极主动,自觉负责,敢拿主意。在工作中,他喜欢令人不舒服的共事者,而不喜欢百依百顺的工具。
为了加强军备生产的计划性,施佩尔提议建立了中央计划局,负责指导武器和物资生产的各种计划、方案,安排生产的轻重缓急,成为德国战时经济中最重要的机构。
1942年夏,希特勒任命施佩尔担任运输总监,解决战时运输问题。他发现运输的关键在于机车不足,于是废弃了陈旧的生产方式,改用装配线方法,使产量立刻提高了好几倍,及时地解决了当时运力不足的问题。
施佩尔的成功,使他在第三帝国的要人中大出风头。戈培尔开动宣传机器,报纸、电台和纪录影片连续报道军备生产的消息,使施佩尔马上成为全国最知名的人士之一。作为希特勒发现和栽培的建筑师、帝国军备和生产部长,作为希特勒政权的核心要员,施佩尔成了希特勒的宫廷小圈子里的常客。施佩尔同爱娃·勃劳恩也是朋友,当希特勒同爱娃·勃劳恩在他们的房间里谈最隐秘的事情时,他是惟一在场的部长。
1943年,德国的侵略战争已经失去了最初捷报频传势头,德军在北非和苏德战场上不断受挫,丧失了大批武器装备。为了弥补损失,施佩尔开始努力争取把德国大型消费品生产工厂转变为军备工厂,这样就可以为德国的军备生产增加大批设备、管理人员和50万工人。为了克服纳粹党大区区长的反对,希特勒任命施佩尔为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施佩尔从此总揽战时经济的大权。
施佩尔积极支持新型坦克、喷气式战斗机、原子武器、新型潜艇、火箭和飞弹的研究、试验和生产,想以新型武器夺取侵略战争的胜利。在此过程中,他同德军高级将领邓尼茨、米尔希、古德里安、蔡茨勒、弗罗姆等人建立了较深的友谊,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1943年9月,希特勒把意大利地区内的一切军备和生产问题的管理权交给施佩尔。在他的组织下,德国的军备生产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年秋天,盟国对德国进行的大规模轰炸,给军备和民用生产造成了困难。于是,施佩尔提出并实施让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大批生产衣服、鞋、纺织品和家具等民用商品,而把德国的同类工厂转为军用。这样就避免了因强迫征调外国工人到德国,引起工人逃离所在工厂而影响生产的弊病,使德国军备生产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1944年中期,美国空军连续轰炸了德国的许多燃料工厂和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主要炼油厂,使德国飞机燃料的生产减少了一半,空中实力的减弱迫使希特勒命令戈林将空军军备生产也移交给施佩尔。7月,98%的飞机燃料生产都停止了。施佩尔立即组织35万熟练工人进行抢修,到11月,日产量就上升到原产量的28%。因此盟国舆论认为,对于德国作战实力来说,他比希特勒本人更重要。
1944年7月20日暗杀希特勒事件失败后,因为政变的组织者在未来政府的名单中,给他留下了军备部长的位置,施佩尔受到审查。施佩尔的巨大威望和与希特勒的特殊关系挽救了他,审查没有结果就结束了,但是他在纳粹领导集团内部开始失势。而这时的施佩尔已不再是过去盲目信仰希特勒的施佩尔了,他有了新的观念和想法,并以这种新观念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在面临失败时的垂死挣扎会给德国民族带来的灾难,因此起意要刺杀他。他认为要挽救德国,必须从肉体上除掉他过去的偶像希特勒。施佩尔曾计划用毒气除掉希特勒,并准备好了毒气。后因希特勒下令修改了地下室的通风管道,而未能实现。仅仅因为偶然的原因,阻止了他去实施计划中的刺杀行动。
盟军诺曼底登陆,施佩尔认为局势已经毫无希望了。1945年初,德国国内工业生产已基本停顿。1月30日是希特勒掌权12周年,他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宣称在重工业和军备方面的战争已经结束,应把粮食、电力、生活放在优先于坦克、飞机的地位予以考虑。他提出,盟国在物质方面的优势已不可能再用德国士兵的勇敢去弥补了。

施佩尔的晚年生活

1966年10月1日,施佩尔被从施潘道监狱释放。1981年在伦敦因中风而死,享年76岁。
《第三帝国内幕》一书的英译者在书的序言中把施佩尔称为可能是希特勒政权中最有才华的成员,希特勒也曾经对秘书说过,“施佩尔仍然是他们(指他的幕僚们)中最优秀的一个”。施佩尔给人们留下一个谜,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