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柩是什么意思(请问《黄帝内经》里的《灵柩篇》中的【灵柩】是什么意思我看有译文的《黄帝内经》里的解释是【灵丹妙药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请问《黄帝内经》里的《灵柩篇》中的【灵柩】是什么意思我看有译文的《黄帝内经》里的解释是【灵丹妙药

  灵柩:盛有尸体的棺木。

  《黄帝内经》有《灵枢篇》,不是“灵柩篇”,枢和柩完全不同。

  灵,是生灵,生命体;枢,是枢要,关键、核心。穴位,被中医认为是人体的枢要。

红楼梦里秦可卿死的时候,铭旌上写的享强受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享强寿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问得好,有很大的内涵值得深挖。

为什么秦可卿的铭旌上写的是“享强寿”,有两种解答,两层意思。

一,“强寿”,不是“高寿”的意思,其实是“强夭,强死”之意。

也就说死者并非是自然死亡,而被凶杀或自杀而死。在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秦可卿的命运已有预示,就是“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而实际上,秦可卿也正是自缢而死。所以,此处的“享强寿”,正是作者严谨撰书的体现。

二,“享强寿”,暗示了秦可卿的年纪,她是“英年早逝”。

《礼记.曲礼》有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所以,古代的民间丧礼,有“一幼二弱三壮四强五艾六耆七稀八耄九耋百为期颐”的说法。“强”就是指死者享年大约是31——40岁之间。而实际上,秦可卿自缢时,也正好是三十岁出头,与书中内容吻合。

《红楼梦》是一部集中华文化精粹于一体的旷世杰作,很多细节,其实都可以仔细玩味,品出许多深藏在背后的文化内涵来。

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遗体是怎么样保存的

这个问题还是我来给大家聊聊吧,孝庄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后因为康熙大帝对孝庄太后葬地的难以取舍导致灵柩停放在清东陵陵区风水墙外的暂安奉殿达37年之久。这期间遗体当然是在棺椁里正常保存的,并没有采取所谓专门防腐的措施,因为清代皇家根本就没有追求遗体不腐的传统。

清代顺治皇帝之后无论是皇帝、太后还是妃嫔死后,经过大殓遗体放入内棺后套上外椁,在棺椁上漆饰几十遍金漆(漆饰次数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后棺椁无论是暂安停放还是奉安地宫都不在打开。那为什么说清代皇家不追求遗体的不腐呢?原因如下:

清初满族有火葬的传统。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没有进关的时候满族就已经采用火化的方式安葬遗体了。在康熙年间所著的《大清会典》里记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葬礼,里面提到在皇太极驾崩一周年的时候将梓宫火化,然后由皇后、公主等捡殓骨殖的情形。请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宫升化,行练殓礼。皇后、公主等诣升化处举哀,恭行练殓”。不只是皇太极,包括顺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方式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宫的。还有1981年对清永陵地宫的考古也发现努尔哈赤的叔叔爱新觉罗·礼敦和爱新觉罗·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方式安葬地宫。
▲清永陵地宫骨灰罐

那为什么当时满族会有火葬的传统呢?其实这和当时满族人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相关,乾隆皇帝曾说过满人火葬这个问题,他说“本朝兆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靡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顾用火化以便随身奉持。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还在沿用入关前的火葬旧制,所以以后改用土葬之后也不会对尸体的防腐有什么特别要求。换句话说,火化都能接受,遗体正常腐败又有什么不可呢。

孝庄太后灵柩暂安时的种种安排只是正常做法与防腐无关。

很多人都将祭拜时间、楠木棺椁以及地下暂安当做是为了遗体不腐胡乱关联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有关系。

⒈使用楠木棺椁是因为楠木耐腐、防虫、不容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宫里的家具、书柜等都用楠木制作,这和防止遗体腐败关系不大。
▲纯惠皇贵妃地宫(那拉皇后棺椁早已腐朽,只能将纯惠皇贵妃棺椁分开使用)

⒉祭拜时间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说成是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时大祭”和周年祭,四时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个时间,孝庄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么周年祭当然就在冬天啦,还有祭祀并不会打开地下暂安处,只是在大殿里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时间在冬天是为了防腐这个说法实在荒唐。
▲孝庄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暂安奉殿改建)

⒊孝庄太后灵柩暂安在地下这个说法还有待考证,史界对此也有争议,我们暂且不谈,就暂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这和防腐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史料清代皇帝棺椁暂安时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椁从京城殡宫奉移到陵寝附近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少则几月多则几年,所以这和防止遗体不腐没有关系。

▲隆裕太后棺椁

综上所述,清代皇家因为早期还在实行火葬旧俗,是在康熙二十年之后才改为效仿汉族土葬的,所以对遗体的防腐并没有特殊要求,也未见史料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而孝庄太后停灵37年之久,期间也没有专门采取防腐措施。我觉得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初的康熙皇帝对遗体的不腐有比较理性的认知,而且因为早期实行火化的风俗,使得皇家对遗体的不腐保存并没有那么在意,所以对孝庄太后灵柩里的遗体并没有采取防腐的措施,只是正常保存。

有些古代帝王死后,其灵柩需要放置几个月才下葬,他们不担心尸体会腐烂吗

其实古人防腐的流程与工序非常复杂,每个朝代所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都要罗列一番的话,恐怕没大半个月根本说不完,我个人在此就说说周朝以后的防腐技术,以供诸位参考。

一般而言,古代帝王在下葬前要先入殓,又分小殓和大殓。

小敛之前,要先沐浴,用香汤浸泡尸体,沐浴洁净过后,再用白酒对尸体全面擦洗,力求每一处细节,甚至是毫发都要清洗干净。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洗去皮肤表面的细微污渍,让死者的仪容尽可能保持鲜亮色泽,二则是为了消毒。

毕竟尸体腐烂最明显的特征是在表面,而表面如果污渍或细菌过多,会在短时间内发霉腐烂,所以香汤沐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也称为:

浴尸。

(经过浴尸处理过后的古人尸体)

有史可考的浴尸,最早是在东周时期,那时的王室主管祭祀会在帝王死后,率领专门负责入殓的两名官员为其遗体进行小敛。

这两名官员分别是:郁人,裸人。

郁人平常的工作,主要负责用郁金香草煮汤,并用黑黍酿酒。

等帝王归天以后,主管祭祀就会吩咐裸人,拿出郁人煮好的香汤,以及酿好的黑黍酒去沐浴尸体。

浴尸活动一般选在招魂之礼进行完毕之后,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多名专职官员进行大殓,即化妆,穿衣等必要环节。

《周礼注疏·卷十九》有载:王崩大肆,以秬。

大概意思为,周朝的帝王诸侯们死后均会沐浴,而过程中擦洗身体主要用的就是黍酒。

如此便能使遗体保持香美的气味儿,而不至于发出腐臭味。

贾公彦所著的《仪礼义疏》有载:大丧筑鬻(yù),则此酒中兼有郁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郑玄所著《笺》中有载:“秬鬯(chàng),黑黍酒。芬香条鬯也。”

这样做的功效有两种:

1、掩盖尸体因腐烂而散发的臭味。

2、含有酒精的黍酒可以最大限度的消毒与杀菌。

再延伸来讲,酒精能够抑制细菌与真菌的生长繁殖,并且在遗体入棺之后,因为酒精的挥发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尽快消耗棺椁内的氧气,在短时间内便能建立出无氧环境,使尸体的防腐状态延长,因此在周朝时,但凡是帝王或者诸侯归天,都会采用“黍酒沐浴”的方式进行防腐处理,这在周朝前后,是比较流行的防腐处理办法。

之后随着时代变革与技术发展,古人又发明出使用“贡”浸泡尸体的防腐方法,就是众所周知的水银。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