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为什么?朱棣为什么想要设立内阁制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为什么

明朝内阁制度是否先进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定。

从加强皇权的角度来说,明朝的内阁的确是一个非常合理、非常先进的政治制度。

之前明朝延续元朝的政治制度继续采用中书省加宰相的中枢朝廷的配置,但是没多久便爆发了胡惟庸案,朱元璋借口宰相制度有危害国家社稷的危险,借机废除宰相,从此君权和相权牢牢结合,达到了君主专制的顶峰。

后来又因为治政理政压力过大,皇帝又设立了几个“秘书机构”,诸如文渊阁、华盖殿等。直到建文四年,建文帝一纸召令系数罢免大学士,召解缙、胡广等入午门当值,最终成立了助手机构“内阁”。

内阁并没有实际权力,但是却帮助皇帝控制了大量的权力,直接加强了皇权。

从国家政治合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内阁制并不是一个先进的制度。

内阁制度建立在相权被破坏的基础上,意味着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相权的绝对失败,同时代表着国家真正走向了君主独裁。

失去了相权的制约,国家政治是否清明 、社会是否能够得到发展完全取决于皇帝是否勤政善政。

看明朝数百年的历史,大部分的皇帝不作为,民生凋敝,特务机构高压统治,非常不利于国家的正常发展。主要的原因便在于相权的缺失,皇权的扩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阁制又算不得是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

你对内阁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交流!

朱棣为什么想要设立内阁制度

朱棣为什么设立内阁制度

1.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洪武十三年以前还是延续了丞相制度,可是后来因为胡惟庸专权,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

2.帮助自己处理公文和加强皇权。

朱元璋时期,废除丞相制度让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皇帝每天需要批阅的奏章太多,力不从心。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明成祖朱棣,而他也想加强皇权,以便更好的治理国家。所以设立了没有决策权的内阁制度。

内阁的发展

朱元璋设立四辅官。四辅官制度就是从民间召集一些老儒,每月按旬当值,来辅助自己的行政。因为这些老儒没有势力,并且朱元璋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权力,他们只负责处理公文。但是朱元璋很快发现,这些老儒没有执政经验,对于处理公文的处理意见没有实操性。所以这种制度很快就被废除了。

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是从翰林院的儒生中选出来的。是给皇帝做顾问,提供意见。这种制度是内阁制度的前身。

洪武三十五年,朱棣即位后马上宣布任命解缙、杨士奇、胡广、杨荣、黄淮、胡俨、金幼孜七人入内阁,正式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的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1.为皇帝起草诏议 2.与皇帝商议机务。

明仁宗时期,“三杨辅政”,内阁的权力进一步扩大。随着皇帝的深居简出,票拟制度出现,票拟制度就是在奏章上贴一个条子,条子上写着内阁对奏章的意见。票拟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内阁制度的完善。后来司礼监制度的出现,使宦官的权力提升,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内阁制度的大学士没有实际的决策权,所以不同于丞相拥有很大的决策权。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不是民主的雏形它与现在西方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某种意义上,好像是,有那么些特征表现在,但又不尽然,似是而非,搞的挺让人疑惑的。

一方面,明朝内阁制,西方内阁制,都叫内阁制,起码翻译如此,未曾改动区别过。而西方内阁制,又号称“民主制度”的一种,长期霸占着西方媒体的头版头条,不可一世,自比天高。那么,明朝内阁制,当然可以说,如何不是民主的呢?

另一方面,明朝内阁制不在了,西方内阁制却在,还发展的有声有色,这就是两者本质的区别。此外,国家元首之定位不同,明朝是皇帝真的说了算,也不实行选举,没有多数党领袖一说,更别提自行组阁,以及提名各部首长了。相反,西方内阁制,就大不相同,长期设有“虚位元首”机构,以代表国家和人民,乃主权与领土的象征,意义非凡。

当然了,明朝是啥时候,过去几百年了。西方呢?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肯定区别不是一般的大。何况乎,历史背景不同,明朝发展的早,但后继乏力,被西方超越了。

总之,明朝内阁制,好像是“民主的雏形”,因为有“资本主义萌芽”存在,故不可忽视。

英国“绥靖政策”的抛弃者,巨人思维的丘吉尔,如何走向内阁

1940年5月8日,下议院展开对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不信任案的辩论投票,最终结果是赞成票280票,反对票200,张伯伦留任。通常会有240票的优势,保守党内部对张伯伦的不满跃然纸上。

当时丘吉尔为张伯伦内阁的海军大臣。

然而,仅仅两天后,5月10起,星期五,德国发动闪电战,同时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展开进攻。

张伯伦随即召开了内阁紧急会议,启动了由英国师团增援的法国军队应对入侵的紧急预案。英法联军进入荷兰和比利时,极力阻击德军。

张伯伦试图邀请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进入内阁,意图组建三党战时联合政府。然而艾德礼在工党全国委员会会议上得到的答案是否,艾德礼给张伯伦的答案是工党愿意参加联合政府,但前提是张伯伦必须辞职,选举出一位新首相。

当天张伯伦向英国国王辞职,并建议由保守党人丘吉尔组阁。

当天晚上六点,丘吉尔被依例招到白金汉宫,任命为新一届首相,并命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艾德礼并邀请工党加入内阁,获得支持。

周末,丘吉尔组成了其内阁,战时内阁包括了克莱门特·艾德礼及其副手阿瑟·格林伍德。工会领袖厄尼·比文为劳工部长。

一个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成立了。

明朝内阁和翰林院都有什么级别的人物,谁的权力大

明朝内阁:大学士(正一品),皇帝的智囊,皇帝的旨意,朝廷的政策一般都从这些人的手中发出。

洪武帝鉴于元朝末年末年中书乱政,洪武朝胡惟庸欺下瞒上,废除相位,永不复位,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但是国事繁忙,又设春夏秋冬四官帮忙处理政务,再设大学士辅佐。

永乐朝正式设内阁,给予票拟权,内阁大臣对奏章进行批阅提出意见和建议,再交由内监由皇帝批红,如皇帝准许,则再行下达。其性质相当于一个咨询机构,非法定的一级行政权力机构。

初设时为正五品,之后加官至正一品。

初设为正五品,包括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