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相当于什么学历(进士是什么官职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进士是什么官职

谢谢邀答。进士是什么官职?这个问题还需要从科举制开始说起。进士,顾名思义,即进入做官的阶层,取得了封官资格。进士不是官职,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的功名,是一个学位,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古代科举考试,宋代以后分为四级考试制。最低层是院试,是学院村塾里的学子参加县里的选拔考试,入围者谓秀才,即优秀人才。这是初级学位,不放官。只能取得参加乡试(省试)的资格。然后参加乡试,及格者为举人,即推举选拔的人才。举人如逢地方缺员可直接放官。举人是第二级学位,获取会试(京试)的资格。会试入围者即进士。这是最高学位,如逢皇上要直接选拔人才,这便是殿试,皇上直接主持,录取三甲(三等)一甲仅三名:第一名即状元,(状是试卷,元是第一)第二名榜眼,(黄榜第二,如眼晴的位置,故为榜眼)第三名探花,(即避讳最后一名,委婉的称往下看花,古人设探花节,故为探花)。二、三甲因时代不同录取人数亦不同,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一甲称赐进士及弟,直接放官。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二丶三甲不放官,进翰林院进修三年(相当于今博士后),然后择优放官。综上所述,进士是学位名称,一般不直接放官。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古时中举,相当于今时考中什么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874条回答。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当然是有原因的。

读书人在古代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第一步,就是要考取秀才。

秀才类似于今天的本科生,你只有成为本科生才有资格继续往上考。

至于秀才本身其实没什么了不起,虽然有比如见官不跪、家里免徭役、免除部分赋税等特权,但并没有什么大的用处。

你家境不好,秀才仍然很穷,因为秀才距离当官还有十万八千里。

秀才唯一的优势是,可以教书,以此为生。

基本上只要考中秀才,就不愁没有学生,但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古代私塾学费不高,只能糊口罢了。

即便如此,考秀才的难度也是极大的。

且不谈考试的难度,全国每年秀才录取率不足2.5%。

也就是说,100个人去考,只有2个人考上。这种录取率比今天考名牌大学要低的多了。

不过,考秀才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一直考。比如范进,从18岁考到54岁,前后考了36次,直到考上为止。

古人经过计算,如果你一直参加科举考试,靠一辈子,录取率大概是10%。

所以,这个录取率还是凑合的。

不过普通读书人,考到30岁如果还没有中秀才,一般就不会考了。

这是因为科举考试,也是需要花费很多财力和精力的。

比如洪秀全考到25岁还没有中秀才,就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

秀才难度已经很高,举人就更不低。

满清200多年时间,一共只有15万被录取的举人,平均每年600多个。

要知道,这600多个是全国,如果分到30多个省,每个省只有30个。

分配到每个县市,只有1个甚至还不到1个。

这是什么概念?

绝对比今天考博士难100倍,今天中国每年有5到6万博士毕业。

举人的地位完全不同,主要在这几个。

第一,举人享有很多特权,比如田赋的完全减免。

很多人会将田地假装卖给举人,举人以此不用交税,每年就可以赚到一大笔钱,丰衣足食。

第二,举人已经可以做官。

举人只要愿意,可以在本县从事县丞或者主薄之类的副县级工作。

虽然级别不高,但都是肥差,捞钱容易,也有实权,在本县是属于一流人物了。

第三,举人距离做大官一步之遥。

举人是有资格考进士的。虽然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但也算不错了。

一旦考取进士,就很有可能成为高级官员。

古往今来无数一品大员,都是进士出身。

所以,范进一旦中举,立即有周乡绅一伙来拍马屁,给钱给物。连本县的汤知县,也必须摆宴席招待。

说来说去,范进中举等于今天的本市高考状元,加上公务员考试状元,还可以破格提拔为县政府副局长职务。

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士,状元,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首先,提问者的这个排序本身就是错误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可能这么排序。状元、榜眼、探花本身就是进士,指的是进士中的前三名,也称“一甲赐进士及第”、俗称“三鼎甲”。因此,把进士与状元、榜眼、探花摆在一起排序,本身就是错误的。再就是秀才应该排在举人之前,因为在古代只有取得了生员(即俗称的秀才)资格之后才可以参加乡试、考举人,乡试考中之后才能成为举人。现而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中举”一词,其实就是源自于这里。

清朝的科举考试程序是这样的……读书人首先要参加县试和府试、考取童生资格,然后才能去参加由各省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考取生员资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只有考取了生员资格之后,才能够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如果没能考取生员资格,无论您多大年纪、哪怕是年近耄耋,也只能叫童生!并不是说,只要是个读书人就能叫“秀才”,古代的秀才是要考的。

生员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之后即为举人。理论上,只要是考取了举人,便有了跻身官场的“门票”。举人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必须等朝廷放名额、如“大挑”等等,如果朝廷不放名额,那举人就只能在家候缺。当然,也不是白等,朝廷会定期给举人发放生活费,而且举人还可以享受免税、免徭役、见官不拜、有罪不得上刑等很多特权。一些在家候缺、但又想要尽快跻身官场的举人往往会选择先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以期获得赏识而“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如晚清时期的重臣左宗棠走的就是这条路。

除此之外,在每年乡试的“落榜生”中,朝廷还会择优录取一些成绩尚可的考生入国字监深造,称为“副榜贡生”。经国字监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这些副榜贡生的待遇参照举人给予,理论上也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同样要等朝廷放名额。像清朝著名的“于青菜”于成龙,走的就是副榜贡生这条路。因为于成龙身处清初,清廷人才缺口很大,他虽为明朝的副榜贡生出身,但清朝也予以认可了,而且在国字监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便被直接外放了知县!要是搁在晚清时期,恐怕就没这么好运了。晚清时期,因为冗员太多、人员过剩,连一些进士都得回家候缺,就更别说是举人和副榜贡生了……而且,一般情况下举人、副榜贡生出仕的起点要远低于进士,后期的升迁也要比进士慢很多。当然,像于成龙、左宗棠之类的“特例”除外。

在考中举人之后,如果不想在家候缺、等朝廷放名额,还有一捷径路可以走,那就是进京参加会试。朝廷不仅有专车接送,而且全额支付路费!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这个能力,考不上进士,那你还是得老老实实回家候缺。好在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您想继续考,下次再来、考到头发全白了都没问题。

举人参加会试考中之后即为贡士,而获得了贡士资格等于就是获得了进士资格,因为接下来的殿试是等额录取,只重新排名、不淘汰任何一人。换句话说,只要会试通过了,那就肯定是进士,唯一的区别仅仅是您会获得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还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里面的“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而会试的第一名则叫做会元。因为殿试是重新排名,所以会元不一定是状元,状元在会试时也不一定就是会元,全看皇帝的心情了。比如晚清时期的状元刘春霖,就是因为名字叫得好而被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钦点为了状元!

考中进士之后,理论上朝廷都是会为您安排一份工作的,而且级别不低,通常“处级”起步。一甲是直接进翰林院任修撰、编修,二甲中的一部分会被择优录取为庶吉士、入翰林院镀金,考核优秀的在散馆后可以留馆出任编修等职。剩下的一般会被分发六部任主事之类或者外放各地任知县等等。当然,到了晚清时期因为人员严重超编,很多进士也不得不回家候缺!但这毕竟不是常态、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