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是什么意思(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答:历史没有“如果”,也存在假设!

燕王朱棣谋权篡位时,与建文帝朱允炆发生战争(削藩只是个巧合)。燕王朱棣的目的就是杀死侄儿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当皇帝,于是不断交战,目的就是攻破应天府,杀死朱允炆。可朱允炆却命令部队,“勿伤吾皇叔”!这个仗打得就没有意义了!变成了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杀人比赛,当然,这是对建文帝朱允炆来说。对燕王朱棣来说,当然有意义,胜利了他就是明成祖朱棣!而朱允炆不存在胜利!因为即使燕王朱棣暂时有点小小的失败,也没关系啊,又可卷土重来,反正建文帝朱允炆不会伤皇叔!所以,由于建文帝朱允炆迂腐,燕王朱棣不存在失败,他只可能是明成祖朱棣!顶多就是个时间问题!

其实,建文帝朱允炆应该诏告天下,其他人不杀是没有关系的!皇帝甚至可以网开一面,从轻发落作乱者,立功者受奖,只杀死谋权篡位的朱棣一家即可!当然不用株连什么九族,不然自己是侄儿,不也在里面!朱允炆杀反了,还不如仅早自杀!朱允炆不知所终。

回答供参考。

靖难之役时,如果马皇后还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就是给朱老四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因此,靖难之役也就不会发生。

公元1398年,刚过“皇帝实习期”的建文帝朱允炆,迫不及待的发动了削藩行动,在经过“大刀阔斧”的一顿操作后,将原本朱元璋赐封的藩王们搞得鸡犬不宁,甚至还闹出了人命。

在削藩的过程中,就藩于荆州的湘王朱柏被人诬告意图谋反,朱允炆派兵捉拿,朱柏不堪受辱,将妻儿召集到一起,紧闭宫门,自焚而死。

在解决掉几个威胁不大的藩王后,朱允炆将矛头对准了最终的目标,也就是他极为忌惮的藩王之一,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在朱允炆的苦苦相逼之下,朱棣经过几轮的深思熟虑,最终活下去的欲望占据了上风,在和黑衣宰相姚广孝翻阅浩瀚的大明律法后,找出来一个“清君侧”的由头,正式发动靖难之役。

从建文元年一直到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最终成功的打进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宫内放火后不知所踪,朱棣登基,是为永乐大帝。

靖难之役是明初的一场皇权争夺的战役,由于朱允炆削藩的操之过急,导致燕王朱棣为了活命而造反,最终朱棣取代了朱允炆,成为大明第三任皇帝。

朱棣之所以敢造反,除了为了活命之外,最重要的是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已经驾崩,同时能够抗衡和管控朱棣的人基本没有,完全没有人能够压制住他,因此他才敢发动战争。

除了朱元璋这个令朱棣惧怕的严父驾崩之外,被朱棣追着认亲妈的马皇后也早在朱元璋之前去世。

马皇后原名马秀英,是明太祖的原配夫人,她和朱元璋的结合,完全是两个同病相怜的走到一起。

马皇后的父亲,和元末时期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是至交,在其临终时,将还是少女的马皇后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成为了郭子兴府上的一个侍女。

无亲少靠,一个半大姑娘只得每日里低头干活,当侍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人脸色,受人斥责那是常有的事,总而言之,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如果没有后来朱元璋的投奔,估计马皇后最多也是在年龄大了之后,随便被嫁出去,了此一生。

公元1353年,走投无路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起先还差点被当作奸细杀掉,郭子兴看他面貌清奇,孔武有力,就召他为自己的亲兵,至此,朱元璋正式加入起义军。

略通文墨,且颇有计谋的朱元璋,很快在军中站住了脚,由于战功,从一个亲兵被提拔成小队长,并且逐步得到了郭子兴的信任。

为笼络朱元璋为自己效死力,郭子兴就收朱元璋为义子,这种看到青年才俊就收义子的行为,在元末时期非常的流行,就朱元璋本人,在后期所收的义子数量,就达到了二十多人,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有潜力的人,收之麾下,以供己用。

而为了进一步拉拢朱元璋,郭子兴与夫人一合计,就准备将老友马公之女,也就是马皇后许配给朱元璋。

用一个无足轻重的侍女,来将朱元璋死死的捆在自己的战船上,还能不负老友之托,郭子兴可谓是一箭三雕。

虽然对于郭子兴来说,这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并不让他有什么损失,但对于朱元璋和马皇后来说,那意义就大不同了。

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当时的世上,已经没有亲人能让他们依靠,孤苦伶仃说的就是他们,因此,两个陌生的人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双方对于这一切,可以说是极为珍惜。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一生,若说与谁感情最好,那马皇后必须是第一位,因为在朱元璋还未发迹之时,马皇后就视朱元璋为天。

某次,因为朱元璋得罪了郭子兴,被罚禁闭,并且不得吃喝,自己丈夫被关小黑屋还没吃的,让马皇后万分焦急,于是,冒险偷偷的烙大饼,想去送给丈夫。

但途中被郭子兴的夫人遇到,为了不被发现,马皇后将滚烫的烙饼藏在怀中,以至于在送到朱元璋面前时,胸口的肉都被烫熟,扯下来一大块。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也正因为有着同甘苦共患难的感情,朱元璋在登基后,对马皇后依旧是恩爱如初,在很多重要的决策上,马皇后都能提出正确的意见并影响朱元璋。

不仅如此,马皇后生性善良,无论是对于后宫嫔妃,亦或是非己出的皇子,都一视同仁,仁爱有加,同时,马皇后对于大臣也是极为维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言。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明史》

而对于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们,马皇后更像是一个慈祥但又威严的大家长,所有的皇子对他均是极为服帖,至于忤逆,那根本就不存在。

正是因为马皇后极大的威信,因此在明初几乎所有人对他都是敬爱有加,所以,如果马皇后在世的话,就根本不会发生靖难这种事情。

朱棣发动靖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这件事情上急于求成,直接将朱棣逼上了死路,这种情况之下,如何不反?

但马皇后若是在,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首先,假设朱允炆仍旧顺利的登上皇位,成为一国之主,那么他的得位,是名正言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马皇后也会全力支持朱允炆稳定统治。

而削藩,在马皇后的坐镇下,也会顺利进行,所有藩王不会因此有什么心不甘情不愿的想法。

但是马皇后会在削藩的执行过程中,采取较为温和的方式,无论是降低藩王护卫数量也好,还是把他们统一弄到京城管理也罢,亦或是将藩王的嫡长子留在京城,让其投鼠忌器等诸多方法,总而言之,至少不会直接真刀真枪的直接削藩。

这样一来,藩王们鉴于马皇后的威严,也就不会有激烈抵抗的情况出现,削藩可能不会马上到位,但是至少能够正常推进。

既然能够削藩,那也就不存在朱棣造反的可能性了。

其次,即使是削藩遇到阻力,朱棣仍旧冒天下之大不韪,意图谋反,如果马皇后在世,那么他的谋反,就是典型的无根之水。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起兵造反,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搞定的事情,中间需要大量的人才能完成,比如将领、谋士、士兵等等。

但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就是这些人愿意跟着朱棣冒这个风险。

造反这种事情,不是请客吃饭,虽然回报高,但是同样的,风险也极大,搞不好就是全家抄斩、祸灭九族,因此,造反是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的。

跟着朱棣造反的人,虽然是燕王的属下,但是均是大明的臣子,如果马皇后登高一呼,按照她的影响力,虽说不能让所有人都放下武器投降,但至少也会让朱棣的造反力量薄弱一些。

同时,如果到了不死不休的程度,马皇后肯定是要保朱允炆的,那么她就会号召全国的力量来围剿朱棣,这个时候,在朝廷有明确态度的情况下,朱棣所面临的抵抗压力就会陡然而赠,别说打进南京,能不能打出北京还是个问题。

最后,就是所谓的“名不正言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