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于漪:从教到学的一
发布时间: 2023-07-11

于漪:从教到学的一生

语文报高考版 2021-10-04 15:35

2021年2月7日是于漪先生的92岁寿辰,这位世纪老人一生中有六十余载都奉献在了语文教学的一线。“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无愧于“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教”是于漪初为人师的第一步。有一次,学校组织师生听报告。会议结束,于漪对学生说:“今天报告的内容比较好……”有名男生马上接口:“好什么啊?他讲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个’!”说完,还把手里的练习簿打开给于漪看,上面居然画满了一个个计数的“正”字。

于漪愕然了,她联想到自己是江南人,非科班出身,普通话不标准。她决心花大力气改善自己的教学语言。她从拼音开始,不断地查字典,力求把字音读准;每节课前,都写详细的教案,写好后认真修改,可有可无的去掉,不合逻辑的去掉,然后再背出来,口语化。可是有一天,有位男同学嗫嚅着说:“老师,我喜欢上语文课,您讲得很好,可惜我不会!”

一番反思后,于漪找到了症结:忽略了人。从此她要求自己从“教的立场”改为“学的立场”,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有一次,于漪一口气不断地读一位学生的作文,直读得喘不过气,学生紧张地喊:“老师,老师,停停呀!”她终于松口气说:“我要忠实于作者呀!”那位写作不爱断句的同学,从此受到震动,改掉了这一陋习。

如今,耄耋之年的她两只眼睛都做过手术,心脏曾8次骤停,但为了培养更多教师,依旧奋斗在教育行业。她曾说:“真的很累很累,但我觉得能够把自己有限的经验,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这就是一种幸福。”

多维解读

正视批判,敢于重构。批判他人,应谨慎待之;面对批判,应敢于接受,重构自身。我们要为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用建设者的心态善待批判,解决问题。于漪曾遇到过不少质疑和批判,但她每一步的行动,都在不断建构着自己语文的课堂。

立足现实,深度思维。我们的大脑长期受旧观念的影响会形成固化思维,再加上每个人不同的立场又产生不同的评价标准。正因如此,于漪和学生面对“一堂课”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于漪从“教的立场”到“学的立场”的转变,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不仅建立在“知己”和”知彼”之上,更仰仗于自身的深度思考。

习作示例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犹如“源头活水”,不停为社会注入新观念、为进步提供新契机。但若只有批判也绝不可取,而是需要我们在批判后用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去构建更美好的生活。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年轻时把那些质疑和批评转换成前行的动力,改善教学语言,改变教法学法,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出一批批的优秀人才。时至耄耋之年,虽疾病缠身,但依然奋斗在教育行业,极尽所能地培养着年轻教师。这个时代需要批判,但更需要这些建构者,种下桃树换得满园芬芳。

(节选自学生作文《从批判中汲取力量》)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如果你准备参加高考

如果你家有高考考生

请关注我

图片

订阅语文报社系列报刊

请点击关注

图片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