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为什么清朝的好多皇帝都是庶出的?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胤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为什么清朝的好多皇帝都是庶出的

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其实在周代以后并没有普遍的实行,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只是因为这个名词的影响传播范围比较广,才造成了大家印象当中的误会。西汉时期十位皇帝接班人里只有汉惠帝,汉景帝,汉元帝,汉成帝等四人是嫡长子出身。东汉时期没有一位正式的嫡长子继位(严格说只有被董卓废黜的少帝是嫡长子)。唐代二十一个皇帝只有唐顺宗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在两宋十八位皇帝只有北宋的钦宗和南宋的光宗是嫡长子继位。明代十六位皇帝中只有仁宗、宣宗、武宗是嫡长子继位。由此可知,其实在皇帝的眼中嫡长子继承制尚且如此不重要,那么是不是嫡子就更不重要了。所以,清朝也延续了下来,继位的皇帝大多都是庶子。

而且,嫡庶之分在清代皇家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庶子皇帝继位后一般情况下都会追尊自己过时的母亲为皇后,这样在礼法上,自己也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嫡出皇子。也是因为这种情况,清代的皇帝的皇后往往都非常多,康熙皇帝甚至有四位皇后,也为后世所称奇。

再加上清代是游牧民族,在少数民族的婚姻观念来,往往更喜欢幼子,最厌恶的往往是自己的嫡长子。因为少数民族的婚俗是妻后母报寡嫂,甚至还有抢亲的风俗遗存,这就导致妻子的第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从辽金开始,少数民族就非常喜欢以幼子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以保障家族血脉的延续性。

此外,清代各位皇帝的嫡长子往往都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不适合当皇帝。再有就是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比如乾隆皇帝的岁数太大,以至于很多儿子都早他而去。而清代的庶子往往非常发愤图强,才能出众,所以也得到了皇帝的喜爱。自从雍正皇帝实行“密诏立储制度”之后,皇室内部的嫡庶之分就已经完全被打碎了,皇子们各凭本事竞争大位,也彰显出了公平,这也是清代皇帝大多都是励精图治之辈的原因。

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就说古代最近的清朝吧,袁世凯都混到一品了,因为是庶出,葬母都受阻挠。

1902年夏,袁世凯的生母刘老夫人病故了。此时的袁世凯不仅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还又晋升为太子少保,赏双眼花翎。成了朝中的重臣,当然要为生母隆重办葬事。不想,为葬母竟闹了一场大风波。

刘老夫人是三年前被袁世凯从老家河南项城接到山东巡抚任上的,一年前随儿子来到天津。不想便殁在天津了。袁世凯当然要轰轰烈烈地把娘送回原籍河南项城去安葬。于是,这年秋天,长长的灵车便从天津出了发,三天后来到项城。

北洋大臣、太子少保回乡葬母,项城的县官忙活起来:又布置灵堂,又安排驿馆,以便迎接从京城到地方前来悼唁的官员人等。可是,袁世凯的心情却十分荒乱起来。天津动身之前,袁世凯曾派管家袁乃宽来项城袁家与长兄袁世敦商量葬母一事。袁世敦只说了一句“照祖制办事”,便不言语。最后加了一句:“让世凯回家商量。”袁世凯有些气怒:我堂堂朝廷大臣、太子少保,葬母还要与平民家人商量,岂有此理。灵堂在县诚设好之后,他以为大哥世敦会来致悼。谁知三天过去了,大哥影子也不见。袁世凯心急了,他决定回家去看看。

袁家是项城望族,耕读世家。袁世凯兄弟姐妹9人,除了大哥世敦是正出,其余8人全是庶出。袁世凯却当了大官。袁世敦是个看破红尘的人,虽熟读诗书,却不去做官,又对做了大官的这位弟弟冷眼看待。因而,听到要为这位庶母回家安葬时,便决定不能让她入祖莹正穴。

袁世凯虽然对长兄有意见,还是决定回家跟他商量葬事,觉得大哥不会太难为他。

那一天,袁世凯按乡俗穿长衫马褂,坐马车,带两位管家回袁家寨的。44岁的袁世凯己经17年没有回过袁家寨了,他的家和家人以及乡亲,在他心中都淡漠了,何况,他跟这位世敦大哥本来就似水火。若不是葬母,他是不想回这里来的。

袁家寨有300多户人家,寨子是被高高的围墙圈起来的,四面有寨门,门外有吊桥,岁月荒乱时,吊桥便晚上吊起,白天落下。现在岁月平和,吊桥便不吊起了。袁世凯来到寨门外吊桥头下了马车,徒步朝家中走去。

袁家是讲究诗礼的,袁世敦虽固守祖训,不让这位庶母入祖莹正穴,但袁家还是设起灵堂,挂起吊灯、素裹庭院,张起白幡,大办丧事的。听说弟弟世凯要回来了,世敦忙派子侄晚辈,恸哭远迎。世敦也迎至门外,病哭流涕。家仃佣人们更是跪倒院中,悲声恸地。

袁世敦领着弟弟世凯来到灵堂,双双跪倒,痛哭不止。人来劝止之后,袁世敦这才说:“日前你让人来家和我商量出殡的事。其实无须商量,该怎么办,都有祖训。按祖训办就是了,该让亡人早日入土,入土为安么。不要再久仃了。”

袁世敦的话颇含怨意:庶母病逝几个月了,为什么今天才安葬?

这话,袁世凯也听明白。晚安葬是有原因的,只是不好明说——老娘死时,袁世凯刚刚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领了个“太子少保”的红帽子。这可都是夺目的光环,不知有多少人在盼?如果此时袁世凯按例制辞官丁忧,三年丁忧完了,说不定这些位子早被别人抢占去了。所以,他不想匆匆葬母,他暗示直隶、山东乡绅纷纷报请朝廷,允许袁世凯“夺情应变,移孝作忠”。八国联军之患刚息,朝廷用人在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就免了袁世凯退职丁忧之事。为办这些事,老娘出殡的事也就拖了下来。袁世凯觉得拖得值。他对大哥世敦说:“国事纷乱,朝廷用人在急,我不得不移孝作忠。故而,葬母的事便拖了下来。”

袁世敦心里明白,什么“朝廷用人在急,移孝作忠”,还不是你怕丢了官。袁世敦只淡淡一笑,把话转入殡事。说、;“灵柩何时到家?来家了,便早早下葬吧。亡人入土为安,越早越好。咱们那片祖莹还是比较宽阔的,随便那个边上都可以,你去选定就是了。”

老大的话说得平平静静,仿佛这事是早己定下的,不必再改动了。袁世凯却大吃一谅:“我一个当朝重臣,怎么只能把生母葬在祖莹的地边上?”他重语问大 哥:“把母亲葬在祖莹地边上?”

“是地边上.”袁世敦说。“世俗、族规都是这样定的。”

袁世凯明白了,生母是庶人,算下人。但他认为自己是官,是朝廷重官,应该例外。便说:“母亲不能入正穴?”

袁世敦说:“不能.”

袁世凯亮官职了。说:“我是朝廷重臣,加爵太子少保。这样葬母,官场岂不大嘲;与咱们祖上也无光。大哥你是不是该多想想这些事?”

“我不谙官场上的事。”袁世敦说:“官场上怎么说,那是你们当官的事。我是平民百姓,只能按祖训办事。至于说到祖上有光无光?我这样做,正是为祖上的光彩。没有别的办法。”

“这么说,大哥是不顾我在官场怎么做人了?”

“连家规,祖训都不顾的人,还谈什官场做人?”老大俨然以封建礼教卫道士自居起来。

刚刚还亲亲热热的兄弟俩,转眼气氛冷了:哥哥把寒脸向左转,弟弟把冷面向右倾;一个要想母以子贵,一个坚持嫡庶分明。互不相让,剑拔弩张!

庶出的袁家8兄弟姐妹原以为当官的世凯可以为生母争个名份,一见大哥如此牛劲,便纷纷退了出去。

袁世凯这些年一直顺风顺水,官运亨通,连慈禧老佛爷都高看二三。不想亲兄弟竟卡住了他。堂堂朝廷重臣,生母竟葬在祖莹的地边上,自己的脸面朝哪里放呢?袁世凯越想越气恼,他想立即返回京城,在老佛爷面前求一道圣旨,把老娘葬在祖莹正穴。那样,大哥就不会再为难了。可是他又想,朝廷会为一个普通的妇女的葬事发布圣旨吗?即便发下圣旨,大哥一个普通百姓不遵,又会怎么样呢?这么想想,袁世凯又感到无可奈何。

对于生母刘氏,袁世凯是怀着深恩大德的。袁世凯出生之后,生母无奶水。是生母恳请婶母牛氏代奍的。此时的牛氏,也生一婴儿,但不幸夭折了。是生毋再三恳求,牛氏才留下奶水的。牛氏深感刘氏盛情,待世凯如己出。牛氏是世凯叔父袁保庆的夫人,袁保庆在山东办团练,便把牛氏和世凯一起带到山东。袁世凯到8岁时,开始读书:读书不长进,开始习武,习武又不长进。十几岁了,还流流荡荡。刘氏知道后,倾其私囊,让他去京城捐官。他拿着母亲的心血,走到京城,竟在赌场输了个净光。刘氏又汗一把、泪一把为他攒钱。直到22岁在山东投奔了庆军吴长庆,袁世凯才开始走正道。可是,生母刘氏己经是心血熬干的人了。遗憾的是,袁世凯直到当了山东巡抚才把老娘接到身边,没享几年福便殁了。袁世凯总觉愧对了老娘。现在,老娘走了,连个正穴也进不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