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群:说说过年的声
发布时间: 2023-07-11

说说过年的声音

作者:姜维群

手机有铃声、振动、静音三种模式,各有各的需要。一座城市、一个家庭,或是某一时间段也有这三种需求。平日夜半三更需要“静音”模式,而过年和除夕交子之时,需要“声音”模式。

三年疫情跨四个春节,三个是“静音”状态。大家越发觉得死寂一般的年夜,不是中国年中国春节,发现年需要集体的大分贝的噪音、烟花爆竹的空气振动,于是兔年的春节,来了一次花炮的“集体合爆”,振奋、激动、欢腾的情绪随之而高亢。

由此说一说过年的声音。

动物或人再大声嘶吼,音量毕竟有限且未必入耳中听,于是人发明了能发音且有音律的乐器“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琴瑟属丝,笛箫是竹,笙属匏,磬属石,革作为兽皮有鼓,埙是陶属土,木当然就更多了,乐器几乎都有它的参与。这“八音”构成了华夏的音乐大世界。

此外还有一个大分贝的声音,那就是爆竹。

或许有人问,爆竹没有一点儿竹的元素,为什么叫爆竹?解释这个问题,话题就久远了。年节是日历中特殊的日子,凡是这样的日子古代的古代就有了鬼神的参与。鬼和祟什么的都是不请自来来捣乱的,神或法器是人请过来驱辟鬼魅的。爆竹就是人们请出来吓跑它们的法器之一。

凡鬼与野兽皆有同一共性,怕光怕火怕声响。过年为了吓跑它们,就用竹子燃烧,不仅有火光,同时还会发出来噼哩啪啦的声音,于是人命名叫“爆竹”。到了宋代发明了火药,制做出来真正既有强光又有强音的东西,增之其功加之其能,故尔继续叫爆竹,实际上此时爆竹已非彼时了。

总有文章说,中国四大发明的火药只用在爆竹上,没有像西方发展为武器用,这是以讹传讹的大错特错。

我国最早的火药是公元9世纪后半期唐末宋初时问世的,刊载火药配方和制造工艺都是国标级的,宋仁宗敕命曾公亮等大臣撰修《武经总要》,公元1044年成书。此中将火药硝、磺、炭的重量及其组配比率做了精确的记载,并对当时已经在战场应用的引火球、毒药烟球、蒺藜火球的药方做了纯净化、统一化,这是我国制成的世界上第一批军用火器,不仅有各种火球八种,还有火箭类火器分为普通火箭和火药鞭箭两种。确凿证明欧洲人开始使用火药火器,至少比我国晚三个多世纪,厉害了我的大宋。

展开全文

爆竹由于火药的参与,过年放爆竹成为新年开门的第一件事。1935年商务印书馆发行娄子匡编著《新年风俗志》,由周作人题写书名。作者搜集整理江浙、两湖及河南甘肃等27个地区新年风俗,如开篇说江苏·苏州,过年做的首件事是“开门爆竹”:“岁朝开门,要放爆竹三声,是高升三级’的意思,又说因此还可以解除疠疫。”

无锡首件事也是开门爆仗,而且天不亮要放,早放爆仗早发财。河南开封新年首日要“香烛齐燃,爆竹争鸣”,甘肃兰州元旦这几日“举行迎春赛会,满街的锣鼓音,闹得震天的响”。广州开门大吉“元旦早上起身,鞭爆的声音震耳”,“广东海丰“开门炮”,在屋内先点燃,然后再拿到外边继续放。整个风俗不仅除夕大放,而春节初一开门无一例外必放鞭砲。

清人《壶天录》描写北京人贫富两阶层人:“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竞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乏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亟,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炷。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尚类然也。”

科学之普及,城市人口密度增加,过年有鬼有祟之说越来越被漠视了,然而对于声响、光亮的刺激需求增加,特别是疫情三年,生活秩序打乱,年节遭遇疫情,被冲击得支离破碎,年不像年,节已非节,对于几千年形成的民情风俗受到碾压重创。本来烟花鞭炮已被视为重污染源,于是退出年节婚丧之列,一下子世界静悄悄,年死寂寂了。

兔年春节,鞭炮似乎有禁不止,止而不禁,一下子城市喧嚣了、满血活力了,“千家万户笙箫里”,“爆竹声中旧岁除”,这是几千年民俗巨大车毂的惯性,载着古老的民族进入新一岁的朝暾中。遍体金彩的城市在鞭炮声里,和着万众欢呼的声浪,驰向光明。

(刊于2023年2月1日《中老年时报-副刊》)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