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真实创业故事(创业者初创时期的悲惨经历是哪些呢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创业者初创时期的悲惨经历是哪些呢

创业的失败往往不是资金、产品和营销的失败,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可以通过创业的人去协调。而最可怕和致命的莫过于“创业的人”,也就是合伙人的离经叛道。

记得我研究生毕业两年半后,加入了创业的大军。我不是随大流,创业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赚钱,赚快钱,赚大钱,二是为了事业,希望靠创业项目,一步一步的把工厂做大,拿出一辈子的时间精雕细琢。

我的初衷是好的,所以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会任劳任怨,即使一年的时间不拿工资。自己也充当工人角色,加班加点一线生产,装货卸货,都可以自己来,毕竟是全部身家都投入进去了,背水一战,并且使为自己干。

吃饭自己做,两个馒头加炒白菜,是不是觉得很艰苦。我们没有觉得苦,反倒觉得很充实,很快乐。心中有希望,有希望生活就有意义,有意义就不会觉得累。职场中觉得累的,大部分都是打工者,干着活,还要斗着心眼,自己的能力还要受到各种方面的压迫和限制。

最悲惨的事是什么?起初我们并不觉得是悲惨的,只是造成这个现状的背后原因是令人悲惨的,也是最痛心的。就是资金流的问题。

干实体产业,客户压货款是肯定的,不能按合同及时付货款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们是初创小企业,没有议价权,所以我们对上游供应商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我们的下游客户却不能按时付款。所以这时最重要的是现金流的问题。

我记的,我们账上最低只有4万块钱,只能客户付完一批货的钱,我们才能买原料生产下一批客户的货物。导致有不少的订单不能实现按时交货,我们没敢接订单。

我们仍然靠着这么少的现金流支撑着,但仍然持续的盈利,大家很高兴。

但后面的一次账目审计,瞬间分崩离析到来了。

审计中,发现账上的钱少了几十万,不是经营亏空,而是人为因素。合伙人公私不分,私自动用账上的钱,给自己买iPhone,买车。你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他会拿到钱,我们财务管理不到位啊,难道他是老板?

嗯,你说对了,他是第一大股东,由于初创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确实不规范,财务由这个合伙人管理。本着合伙之间信任的原则,第一大股东担的风险最大,财务理应由占最大股份的合伙人掌管,大家无异议。

也正是因为现金流的紧张的问题,做了一次审计,最终发现了上面提到的问题,甚至牵扯出合伙人借高利贷和刷信用卡入股的事情。可高利贷以及产生的利息却拿公司的钱去还,看到这些,每个合伙人立即炸锅了,情感和信任上立即受到了摧毁式的打击,不用多说,分崩离析在所难免。

这种事情也不便再多说,这个小小的故事只是想说明,创业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合伙人集体里出现坏蛋分子,也就是这个蛀虫会干翻整条船,其它的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外部问题。一旦信任不在了,团结不在了,船早晚要翻,心血到头来白费,应该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了吧。

有没有有趣的创业故事分享

5个创业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寂寞变成好生意

2007年,有个叫郭家齐的小伙子坐在台北车站前的星巴克。窗外人人擦肩而过,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相遇。突然,他像被苹果打到头:如果有个网站让大家记录今天去了哪里,也许回家上网,会发现彼此下午3点曾在同一个地方。

一个月后,他开始架设想象中的网站。这个命名为“地图日记”的网站有点像群体博客,他与“谷歌地图”合作,以地图为主轴,网友依照不同的地点写上日记、放上照片。例如,你在这个网站上输入你家住址,会出现你家地图,并有住在周遭网友的文章。不用说,这个网站拉近了都市里冰冷疏离的邻里关系。不到一年,网站每天便拥有数十万浏览流量,每月广告营收十几万元。

个人感悟:这世上觉得寂寞的人大有人在,可不是每个寂寞的人都能像牛顿一样被苹果砸到,然后顿悟了。这位仁兄很牛,寂寞了没去把妹,而是把寂寞变成了一门生意。如果是你,你行吗?

微淘客创业故事

第二个创业故事:这份报纸只为你服务

英国有一个名叫丽贝卡的23岁女孩,她创办了英国首家个性化报社——“你上报了”有限公司。在这张“私人报纸”上,刊登的不再是其他报纸上所登的那些肩负着社会道义的传统新闻,而是纯粹属于个人的消息。客户们不仅能把名字等个人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还能把个人的新闻故事、照片登在头版头条。除了有圣诞节、生日庆祝等普通主题,更多的是年轻人喜欢的搞怪内容。

这种“比那些平民真人秀更能吸引年轻人,帮普通人轻松实现明星梦想”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青睐。目前,该公司每周能印刷出一万份客户们预订的报纸,月营业额达到了45000英镑。

个人感悟:这些年纸媒日渐没落,但这个英国女孩的点子着实够巧,把公众的报纸变个人的报纸,并且一炮而红。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标新立异,这种近于“反叛”的思路,实在对口!

微淘客创业故事

第三个创业故事: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

19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出现了淘金热。有一位17岁的少年来到加州,也想加入淘金者的队伍,可看到金子没那么好淘,淘金的人很野蛮,他很害怕。这时,他看到淘金人在炎热的天气下干活口渴难熬,就挖了一条沟,将远处的河水引来,经过三次过滤变成清水,然后卖给淘金人喝。金子不一定能淘到,而且有一定危险,卖水却十分保险。他很快就赚到了6000美元,回到家乡办起了罐头厂。

这人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食品大王的亚尔默。成功者往往都是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能不断产生创意,发现新的需求。不仅要看到市场需求什么,还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个人感悟:一件事许多人在做,即使看起来利润非常可观,也要慎重介入。创业也是如此,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

微淘客淘金

第四个创业故事:专注是金

日本有一家只有7个人的企业,其产品是有些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哨子。可你千万别小看这小玩意儿,一年竟创造了7000万元的利润。原来这家企业的产品特别“专一”——只生产哨子,他们聘用了300多名科技人才专门研发哨子,最贵的哨子卖了2万美元一个。在世界杯足球赛上,所有的哨子都是出自于该厂。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哨子的种类达到上千种,有给美国警察生产的专用哨子,哨子让他们给做绝了。

个人感悟:许多国人去小日本采购产品,看重的就是质量好。但质量好的背后,则是日本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专注的匠心精神。也正因为此,现在小米、华为等一窝蜂地学习“匠心”。创业做产品一定得专注,这没得商量。

微淘客专业的

最后的创业故事: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时,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我的成功都看得十分自然和顺理成章。时刻长了,他发现,在国内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我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我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之后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正因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正因上帝赋予你的时刻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个人感悟:其实不光是当时的韩国人,许多中国人一样存在把取得成功的困难过分夸大的嫌疑。这跟小马过河一个理儿,是深是浅一试便知。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重要的是你要用心去做,并且全力以赴。

在创业的路上,有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吗

大家好,我是李海,每天都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创业,管理,新零售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