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永不加赋”隐藏着什么玄机?为何“仁政”让清朝走向没落
发布时间: 2023-07-17

清朝康熙51年曾经颁布了一条诏令,上面白纸黑字的写着:“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一时间,“永不加赋”四个字成了满清施行仁政、与民休息的证明,成了吹捧清朝统治的一大理由。然而,这项所谓的仁政,真的只是单纯的经济命令吗?清朝的百姓真的得到实惠了吗?这个恐怕真得单说了。

永不加赋曾是多少百姓的梦想

“永不加赋”政令中的文字猫腻我们来看下永不加赋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准,将丁银税额固定,并且永远作为定额,不再增减。对以后新生人丁(即所谓盛世滋生人丁),不征钱粮;而丁银并不按丁计算,丁多人户也只交纳一丁钱粮。除照地派丁外,仍实行按人派丁,一户之内,如果减少一丁,又新添一丁,则以新添抵补减少;倘若减少的有二三丁,新添的不够抵补,则以亲族中丁多人户抵补;如果还不够,以同甲同图中粮多人户顶补,抵补之后的余丁才归入滋生人丁册内造报。

清圣祖康熙画像

说了半天,以笔者的理解,核心就一句话:丁银税额固定,永作定额,不再增减。也就是说,固然大清国在盛世之时永不加赋,但是乱世之年也不会减赋!即使一家人的人丁数字减少,他所卸下的赋税负担也会由新添人丁较多的家庭弥补。算来算去,国家所收的田赋并没有减少,而且也永远不会减少!这之中产生的民间的矛盾要由地方官进行调节,这中间的操作可就很考究了,搞不好,依然是富户的田赋少,穷人的田赋多,全看地方官的政策向哪里倾斜。所以,即使在实施了“永不加赋”之后,仍然大量的出现新增人丁不征税,旧额人丁不减税的事情。直到后来雍正“摊丁入亩”,这种局面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所以个人认为,“永不加赋”只不过是康熙皇帝为了保证国家收入的持续性而使用的文字游戏罢了。

“永不加赋”政令颁布的时间学问我一直认为,皇帝的命令,我们永远不能只看到表面,还要深挖其背后的政治利益分配。“永不加赋”这道政令背后肯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此时的清朝,经过了七十多年的发展,其统治基础已经相当稳固。立国之初,为了笼络满洲贵族而实行的圈地、投充两个弊政,也差不多到了可以纠正的时候。

清朝京畿图

顺治年间,皇帝为了满足满洲贵族的贪欲,曾经多次颁布圈地令。虽然圈地主要范围在顺天、保定、承德、永平、河间等府,但是其他省份的实际圈地范围也不少。同时,还有部分汉人利用改朝换代的契机,进土地兼并,抢占民田。一些土地已被夺走但又不愿迁移的农民,只得被迫投靠了新的土地占有者。这种投靠土地占有者的行为既是“投充”。投充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投充者有了被投充者的掩盖,在朝廷的户籍上往往就会消失,国家从此会失去对这些民众的管理,税收也就更是无从谈起。遵化州经过圈地和投充后,剩下的纳税民地不到原额的百分之一,蓟州不到原额的百分之二,东安县更彻底,根本没有剩余。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问题!

圈地的整顿,将留给日后的“摊丁入亩”。而纠正“投充”,这就是靠“永不加赋”来实现。因为“永不加赋”之后,国家的人头税数字固定,即使因为投充而造成人口数量减少,该交的赋税却不减少,还需要由土地占有者承担。这样一来,隐藏纳税人口就失去了意义。于是,此后的投充者日益减少,当初曾经被遮蔽的人口就再次出现了,而且新增人口也不再被隐瞒。康雍乾三朝人口持续的爆炸性增长,应该就和这个有关。

入关时征战的满洲贵族

而且,康熙皇帝的小九九算的是非常精到的。他先用“永不加赋”固定国家的收入。然后,又暗搓搓的告诉自己的官员们,国家不给你们涨工资,你们可以适当地贪污啊!他就曾经对大臣说:“朕面谕陈瑸云:尔为巡抚,与为司道等官不同,若贪财好利,诚为非理;但应得之物,亦宜取为赏兵之需。身为封疆大吏,而室中萧然无一物可以与人,亦非大臣所宜。”呵呵,好一个应得之物,这真得麻烦皇帝告诉我什么叫“应得之物”!

1714年,康熙又发上谕,“清官多刻,刻则下属难堪,清而宽方为尽善。朱子云“居官人,清而不自以为清,乃为真清”。又如《易》云“不家食”。为官之人,凡所用之物,若皆取诸其家,其何以济?故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于细故也。人当做秀才时,负笈徒步,及登仕版,从者数十人,乘马肩舆,岂得一一问其来耶?(摘自《清实录》圣祖仁皇帝)”这可真是没法说了,圣祖爷已经明示,清官太刻薄了,自己有啥需要的,都自己出钱买,时间长了你们自己都受不了吧?那怎么办?自然只有贪污一途。

清朝贪官家中对着的无数金银

这样一来,由于国家的收入是固定,所以你们官员的薪资自然不会再涨;官员过的不好,朝廷脸上也无光,所以你们可以适当贪污。如此一来,康熙爷就把本应由国库承担的官员薪资一部分,转嫁给了地方百姓!可以说,正是“永不加赋”四个字,将官员的清苦生活变成了贪污的理由!

“永不加赋”之后国家的收入“永不加赋”之后,清朝国库的收入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实际上,清朝的国库收入一直在增加!到了甲午战争前的几年,国家每年的收入都在八千万两白银以上!之后的某些年份,甚至年收入上亿!这当然有通货膨胀的原因,但是,清朝其他税收的沉重也可见一斑。

当然还有别的。明朝末年,官商勾结严重,皇帝为了和大臣、商人挣利,玩儿起了臭名昭著的“矿监税使”。但是到了清朝,明文规定官员不得经商,商业的大部分利益,从理论上和官员分来了,商业的红利,自然尽归朝廷。而且国家还通过扶植洋行垄断对外贸易获利,每年的茶叶、丝绸、瓷器的出口,让清政府挣得盆满钵满。

大清盛世

而且,清朝的权钱交易也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乾隆南巡,一路富商各种孝敬,最后皇帝高兴,大家各有官职;甘肃遭灾,皇帝特旨捐出了一批贡生监生的官位,由有钱人购买,贴补国家用度。咸丰年间,镇压捻匪,胡林翼为朝廷筹措粮草军饷,由此进入仕途;曾国藩征缴太平天国,所需粮饷皆由上海富商所出;甲午战争前夕,清朝大肆向民间兜售“海防捐”,最后都用来修了颐和园……。凡此种种 ,清朝的各种“开源节流”策略甚多。“永不加赋”造成的财政缺额,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永不加赋”之后百姓的实际情况清朝的康雍乾三朝,确实是在经济总量上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是,这个数字却和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关系。“永不加赋”这项所谓的“惠民措施”并没有让百姓得到利益。

乾隆时期,总数将近4亿的人口,是世界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人均的经济量也同样可观。据法国经济学家保罗.贝赫洛的测算,乾隆死后的180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是228美元,而同时代的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人均国民收入是324美元;法国则是220元。可以看到,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介于英法之间。以此数据乘以中国的总人口,中国的经济总量真的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贫穷的清朝百姓

但是真正的底层百姓收入却很低,生活很贫穷。据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记载,因为中国供给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座船“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立刻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捞这些英国人的弃物。“但中国人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当时清朝老百姓的贫穷可见一斑。

“永不加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为何“永不加赋”之后,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我们可以看下表:

可以看到,从雍正12年到乾隆18年,19年间人口的增量将近4倍,而人均的耕地占有量更是缩水了将近5倍!而乾隆18年到乾隆31年的16年间,人口增量又翻了一番!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缩水了一倍!这也难怪清朝百姓会贫穷。而且,乾隆后期,人口再次翻番,达到了将近四个亿,人均土地占有量又进一步缩水!如果不是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清朝的民变绝对不会拖到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

为何清朝在此时会进入一个人口爆炸的时期?这恐怕也和“永不加赋”造成的生育成本降低有着直接的关系。百姓不再为每个人的人头税担心,心中只有多生劳力多干活的美好憧憬,朝廷又不加干预,再赶上没有战乱,那人口爆炸简直就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以现在人口学的眼光看,人口爆炸其实并非坏事。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崛起,就是有赖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产生的人口红利。在现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用商业利益加以刺激,激发出人民的奋斗积极性,确实让中国在近些年的科技、经济、工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清朝的统治者没有这种发展眼光,他们的脑子里想的就是土地,这样一来,新增人口资源消耗只能是继续压在土地上,而土地的大小不会变动,永远只有那些。用相同数量的产出品来养活更多的人,也就难怪清朝百姓的生活贫苦了。

人口爆炸并非“永不加赋”引起的唯一弊端。从现在的经济学上来看,由于商品的供求所引起的市场价格波动是很正常的。而且根据市场的规律,所有的商品几乎毫无疑问的会有一个价格上行的趋势。而清朝的皇帝们,将盛世之时的价格作为标准,不随着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来调整税赋,本身就不合理!所以,后来为了弥补国库存银的不足,清朝廷不得不设立各种名目的新的税种。这种杂税一多了,谁又知道国家是为了办事还是为了聚敛?清朝后期,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收入非常巨大,一方面皇帝、大臣和富商锦衣玉食,奢侈无度,而另一方面普通劳苦大众困苦万分,难道不是“永不加赋”引起的各种杂税所致吗?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都有一个德比尧舜的梦想。但是,真正能为百姓着想的能有几人?清朝入关以后,确实通过一些减税的手段,让百姓得到了休息。但同时,这些看似惠民的政策,由于忽视经济的规律,最终还是让百姓尝到了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