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详情元青花鬼谷下山价格?中国收藏史上最贵的九件“瓷器“,都在谁手
发布时间: 2023-07-06

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详情元青花鬼谷下山价格

“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方所擒,他的师傅鬼谷子前往营救,率领众人一行下山。元代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描绘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穿着武官衣服打了一面旗写有“鬼谷”两字。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最后他教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及张仪等高徒。鬼谷子特别钟爱为人诚恳真挚的孙膑,将自己毕生绝学倾囊相授给孙膑。 

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这一价格不仅仅创造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成交纪录,同时也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最高价格。

   2005、7月12日,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

经过最后6位买家令人窒息的竞争后,一只名为“鬼谷下山”的14世纪元代青花瓷罐以1568.8万英镑,合人民币2.3亿元的价格成交。最终得主据说是一名神秘的美国收藏家,来自中国的买家叫价1000万英镑,依旧败北。

这只天价元青花创下了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最高纪录,同时刷新中国瓷器和中国工艺品拍卖成交价格纪录,它还是今年佳士得成交价格最高的一件艺术类拍卖品。

消息第二天出现在全球所有主要媒体上,西方记者不仅注意到这场被称为“疯狂出价”的金钱大比拼,更注意到比拼中出现的中国势力,他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这只元青花罐是否因为中国买家的涌入而价格陡增?

中国买家的涌入究竟是为了商业利润还是爱国情怀?

中国艺术品价格是否会随着这只元青花罐大幅升值?

“绝顶稀有”青花瓷器,当今世上仅存8件

按照佳士得拍卖行各位专家的说法,这只元青花罐是当之无愧的一件宝物,配TJ上“绝顶稀有”四个字。

伦敦佳士得中国陶瓷和工艺品主管德斯蒙德·希利在拍卖会结束后的评价是:“买家认为这瓷罐可能有些价值,但我的确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个价格令人惊愕……我们对拍卖成绩感到十分满意,瓷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收藏之后仍旧保存完好,在市场上实在罕见无比。”

如果说拿佣金的拍卖行有时会夸大其词的话,眼睛很“毒”的老古董商和收藏家的话你不得不信。

代表美国买家拿下这件拍品的是吉塞皮·埃斯科纳兹——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经营中国早期艺术品的古董商。在拍卖会第二天发表的一份正式声明中,埃斯科纳兹写道:“在我45年的职业生涯中,这是我所得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中国瓷器,当然,它也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瓷器之一。”

事实上,且不论“鬼谷下山”的特质,单凭其元青花瓷完整器本身,就已属于世上少有的瓷器精品。

由于元青花瓷件数少,一度曾被世人遗忘。西方收藏家一直到1968年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举办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艺术展览后,才开始青睐元代瓷器。

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中国部专家连怀恩介绍说,元青花瓷器上的画多为花鸟草虫,人物形象非常少,但就是这些极少量有人物故事的瓷罐多为中国本土定造、烧制,烧造花色漂亮,画工精湛,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鬼谷下山”就属此类,据说同类瓷器,当今世上仅存8件。

在物品本身品质之外,古董品源是决定其价值的另一重要因素。通俗地说,如今仿冒技术一日千里,行家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没有明确出处,买家自然要打个折扣。在这方面,这只“鬼谷下山”更有独特地方。

据佳士得瓷器部负责人曾志芬透露,这只元青花罐是20世纪初荷兰人范·赫莫特男爵在中国购得。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赫莫特于1913年至1923年期间在荷兰海军服役,被派驻北京担任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并且负责德国及奥匈帝国等使节和领地的安全。

赫莫特爱好艺术,收藏广泛,对中国瓷器情有独钟,从他当年在北京旧宅的照片中,可以发现,他收藏了大量中国瓷器。但是,赫莫特买这只大罐的时候,学术界认为元代不可能生产出如此精品瓷器,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以为这只瓷罐是明代的。

赫莫特的后人更不知道祖上传下的这只瓷罐有这么珍贵,多年来并未多加关照。20世纪70年代,赫莫特的后人曾请佳士得为这个家族做过古董价值的评估,当时也还认为这只大罐属明代,价值2000美元。近几年来,赫莫特第三代传人一直用这只大罐盛放DVD光盘。去年,佳士得专家再次拜访这个家族,这才发现了这只大罐的价值。

一群强有力的中国买家结成了同盟,使价格竞争白热化。

连怀恩说,历来古董商都异常看重品源。这个元代青花大罐来源明确,自1913年至今一直在一个家族收藏,且从前并未被世人所识,是市场上少有的“新鲜货”,所以,一旦露面,买家自然兴趣很高。

从今年3月开始,瓷罐先后在纽约、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台北等地巡展。拍卖前,专家估价为100万英镑,也有人认为拍出500万英镑应问题不大,而连怀恩自己的估计是600万到800万英镑。谁知,拍卖过程中,各路人马异军突起,价格一路飙升。

连怀恩说,拍卖当天,先后参与竞标的至少有七八人。其中不乏有中国背景的收藏家,包括来自台湾的寒舍总经理王定乾、香港收藏界翘楚张宗宪和从事明清瓷器鉴定30余年的香港艺术品上任秘书长翟建民,有中国血统的英国收藏家乔治·李也出现在现场。此外,还有收藏家通过电话竞拍。当竞价超过1000万英镑的时候,仍有六七人举牌。

埃斯科纳兹是在标价达到1350万英镑时才加入的。他代表一名海外私人收藏者出场,最后虽揽得宝物,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埃斯科纳兹被现场气氛耗尽气力,“我已经到了我的极限,我当时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支撑多久。”

国际工艺品拍卖的专业人士事后普遍认为,这只元青花罐竞争之所以达到如此白热化的程度,中国背景买家的介入是重要原因,甚至有人认为,一群强有力的中国买家结成了同盟。

对此,参与竞标的台湾寒舍总经理王定乾的说法是,这只元青花罐拍卖消息一经传出,就受到台湾收藏界的瞩目。台湾联电负责人曹兴诚、喜来登饭店负责人蔡振洋、仙尼蕾德公司董事长陈得福等著名收藏家,皆有意收藏这只大罐。曹兴诚还提议,由大家共同出资收购,但由于涉及保管和保险等问题,最后没有达成一致。

后来,几位收藏家协商之下,决定将竞拍这只元青花大罐的机会“礼让”给在美国加州设有陈氏博物馆的陈得福,并确定由王定乾代表陈得福前往伦敦竞标。

王定乾说,他原本预计出价500万至600万英镑就能拿下这只元青花大罐,但是当天拍卖太过激烈,数批买家均志在必得。他临时征得陈得福同意,追价到1000万英镑,此时,场内的举牌者,仅有王定乾一位华人,其余的均是欧美博物馆的代表和私人收藏家,可惜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对于中国背景买家的败北,连怀恩强调,在拍卖中,竞拍者预测能力非常重要。最热门的东西价格常常会出人意料,竞买者一般会准备额外金钱作后盾。中国收藏家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这些买家没有能力,问题大概出在拍卖前计算有误,面对意外高价时缺乏心理准备。

他认为,从近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情况看,中国收藏家实力很强,如果计算得好,这次完全有能力拿下这只元青花罐。

德国纳高拍卖公司掌门人罗宾说,据统计,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买家队伍中竟有五成是中国人。他们的购买力占拍卖总额的近三成。在一次中国文物研究家收藏家王世襄藏品拍卖会上,一个竹雕竟拍出100万美元的高价——纽约收藏馆的一位中国艺术品负责人估计,5年前,这个竹雕最多拍出10万美元。

佳士得2004年3月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春季拍卖会上拍掉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中国艺术品,而全场最具激情的竞拍者便来自中国。在拍卖一个商代青铜酒壶时,原估价为4万到6万美元,最后被一个中国买家以14万美元收入囊中,而在拍卖一尊估价10万美元的唐代佛像时,美国一名竞拍者把价钱抬到31万美元,最后的买主依然是一位通过电话竞拍的中国人。

类似的场景也被拷贝到了德国。2004年11月26日,德国科隆市列姆佩茨拍卖行,一次规模不大的拍卖会。参加此次拍卖会的100多人,其中约一半是中国商人。

在中国买家身后,隐藏的既有商业利益,也有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可以说是一种民族主义

旧金山的一名文物交易商说,在许多艺术品拍卖中,中国富豪报价甚至比美国人高30%,有些中国购买者看来完全“不惜血本”。

美国《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在7月佳士得拍卖会后分析中国买家进入拍卖市场且“不惜血本”的原因。文章认为,中国买家和20世纪70年代日本买家疯狂抢购艺术品的情况不同,中国买家似乎只对某种类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感兴趣。西方人如果简单地将中国买家看成“人傻钱多没品味”的暴发户,那就错了——在他们身后,隐藏的既有商业利益,也有对历史的重新认识,从某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一种民族主义。

就这只天价元青花瓷罐来说,《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记者索伦·梅利基恩认为,拍出高价的首要原因还是拍品品质非凡,具有相当高的升值和保值能力,否则中国以外的买家争夺不会如此激烈。但它的确有格外吸引中国买家的地方,首先一条:中国国内没有。

连怀恩认为,中国人参加元青花罐竞拍的确存在让这一珍品回归故土的因素,为国人挣“面子”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不论在大陆还是台湾,这只绝本元青花图罐都对学术研究有重大帮助,中国专家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