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瓷器题“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是怎样的一种情怀?2022年立秋很特殊,晴天下雨有什么预兆农谚有说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明末清初瓷器题“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梧桐叶落,天下皆秋”最早出自《淮南子·说山》“以小见大,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诗意为看到树的叶子落了,就知道秋天到了,这一年就快过完了。在《太平御览》卷二十四回引作为“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到了清初景德镇的匠人却用这类诗句配上梧桐叶大量运用到盘类瓷器上,去抒发明遗民的对未来的迷茫、亡国的无奈、以及去明王朝的怀念。反映了明遗民的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汉族士族的心境。

在清顺治到康熙早期出现了一种以一片“梧桐叶”为主的青花图案在盘类瓷器上大量流行。这种梧桐叶往往都会配以“梧桐叶落,天下皆秋”类型的诗句,有在梧桐叶中心留白书写,也有在周边书写,可以说也算那个特定的时代民窑瓷器的主流纹样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刻背景,也同时作为鉴赏学来说算了顺治到康熙早期一朝的典型样式。

2022年立秋很特殊,晴天下雨有什么预兆农谚有说吗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2022年立秋很特殊,有啥预兆?看看老祖宗的农谚都说了啥?

夏已尽,秋将至。一叶落,天下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夏季已经过去了,迎来了秋天。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是一个气候由炎热转凉的过渡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9日之间。

在古书《孝经纬》中有一段描述立秋的,是这样说的:“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也,物与此而揫敛也。”这里面的“揫”是指聚集,所以,“揫敛”就是聚集收敛的意思。

这句话的大意是,立秋后,天气就发生变化了,开始进入聚集收敛的阶段了。阴阳之气开始发生转变,阳气开始渐退,阴气开始渐长,万物随着阳气的逐渐下沉而逐渐萧落。

民间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的说法,意思是说立秋一到,梧桐树就开始落叶了。咱们现在来看梧桐只不过是树木的一种,但是在古时候人们认为梧桐是有“灵性”的树,它的叶片是对秋凉是最为敏感的。在《花镜》上说:此木能知岁,它每枝上有十二片叶,象征十二个月,如果闰月,就会多长出一片叶,十三片叶。

从宋代开始在立秋这一天,皇宫里的太史官,会早早地守在大殿外面的梧桐树下,眼睛紧紧盯着梧桐树枝上的叶子。当梧桐树上有一片叶子开始落下的时候,这个太史官会立刻向着宫殿大喊“秋来了”!整个大殿都会喊“秋来了”。这时,护卫会护着皇上到郊外的狩猎场去举行盛大的涉猎活动。

古代在立秋这天举行涉猎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表明,从这一天就要开始操练士兵了,另一方面通过涉猎活动为秋神准备祭品。

从汉代开始,民间把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秋社日”,传说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此时,作物已经收获完了,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到了宋代时,秋社日这天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等一些习俗。

我们现在要比过去先进多了,再也不用派专人去梧桐树下紧盯叶片了。今年的立秋的交节时间是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20点28分57秒,也就是明天晚上。当然,节气的交节时间只是一瞬间,太阳黄经刚好到达135度时就是立秋了。

2022年立秋很特殊,老人说是“闭眼秋,大包伏”,这是啥预兆?晴天下雨有什么说法呢?

古代是农耕社会,天气对庄稼的生长影响较大,农民基本上都是靠老天赏饭吃,遇到不好的年景就要挨饿了。所以,古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经验,流传了下来。

虽然,这些农谚俗语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并且,现在的气候条件也和过去不同了,但也影响我们了解古人是怎么判断年景的。

今年的立秋交节时间是农历七月初十,阳历8月7日,也就是明天。立秋以后白天的温度和没什么变化还是很炎热,但是到了晚上已经渐渐地有了凉风。

今年的立秋很特别,不仅是“闭眼秋”还是“母秋”,还是“大包伏”,总之就是一个字“热”!

“闭眼秋”比较容易理解,古人把立秋交节时间在午前称为“睁眼秋”,把立秋交节时间在午后称为“闭眼秋”。有啥区别呢?这里是一个比喻的说法, “老虎”眼睛挣得很大,说明天气没那么热,老虎眼睛眯成一条缝,说明天气很热。是形容“秋老虎”的炎热程度。

今年的立秋交节时间是在明天晚上8点后了,是“闭眼秋”按古人的经验总结,立秋后还要热上一段时间。

立秋在古人看来也是分“公母”的,把立秋交节时间在单数的日期称为“公秋”,在双数的日期称为“母秋”。今年立秋交节时间是农历七月初十,很明显是“母秋”。老话说“公秋爽,母秋凶”,看来秋后天气还是很热的。

今年立秋还是“大包伏”,这里的伏是指末伏。如果,立秋交节和末伏是在同一天就是“伏包秋”,如果是在立秋好几天之后才进去末伏就是“秋包伏”。

这个“包伏”也是分大小的,立秋交节时间离末伏头一天近就是“小包伏”,离得远就是“大包伏”。而今年立秋完了后8天才是末伏的头一天,是“大包伏”。能够热多久不好说,但是最少还要热上18天,因为,立秋后还有中伏8天和末伏10天,总共是18天。

那么立秋这天下雨和晴天有啥说法呢?农谚是咋说的?分享几个给大家,看看老祖宗说的还有道理吗?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两个正好相反,意思是说立秋这天打雷下雨对庄稼长势和收成不利, 反而晴天有利于庄稼生长,农民不用担心旱涝。立秋温度高有利于籽粒饱满,对产量的提升有帮助。如果,连续阴雨天气,积温达不到,即使能够结果,也不会饱满,对最终产量有影响。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这句农谚比较容易理解,大意是说,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缓解旱情;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当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要提前做好浇灌等防旱措施。

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有的地区干旱,有的地区经常下雨。所以,这个地区下雨不好,但是换了一个地区,下雨反而是有利的。例如,农谚还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的说法。

关于立秋的农谚还有“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等等。

您认为,老辈人留下来的农谚有道理吗?拿到现在还准吗?您还知道哪些关于立秋的农谚,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了解,谢谢您了,感谢阅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