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坐钓鱼台什么典故(坐怀不乱的典故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坐怀不乱的典故是什么

“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于是后人用这个典故来形容正人君子。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胡炳文在《纯正蒙求》里记载了一个比较清楚、详细的故事,其文如是记载:“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的记载:“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还有一个版本,说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路边古庙暂避,但一进门,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浇注。一个正值青壮,一个妙龄女子,孤男寡女同处一隅,干柴烈火,却不出问题,此后,人们就用这个成语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由此,柳下惠的美名传遍天下,人人都称赞柳下惠才是个君子。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什么典故

典故:孟子说:“鱼是我喜爱吃的,熊掌也是我喜爱吃的;如果两样不能都吃,我就吃熊掌从而舍弃鱼”

“鱼与熊掌”象征着我们的生命过程中遇到的两难选择。典故强调的是如果出现二者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该典故出自孟子《鱼我所欲章》。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喜爱吃的,熊掌也是我喜爱吃的;如果两样不能都吃,我就吃熊掌从而舍弃鱼。

我想拥有生命,我也想要拥有正义;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拥有,n那么我就坚持正义舍弃生命。

我想要生命,但是还有比生命更让我想要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讨厌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让我讨厌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讨厌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

如果让人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可以得到生命,又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如果让人最讨厌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可以躲避死亡的祸患,又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但有人,明明按照那样做就可以逃避死亡,就可以拥有生命,却没有做。

由此可知,确实是有比生命更让人想要的东西,也确实有比死亡更使 人讨厌的东西。这种心人人都有,并不是只是贤人才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保持它而已。

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可是现在,高高的的傣禄有人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而言有什么好处呢?为了华丽的住宅吗?为了妻妾的奉养嘛?还是为了我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

过去宁肯死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华美的住宅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

“沈腰潘鬓”说的是什么典故有何寓意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里的“沈腰潘鬓”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是两个典故。

“沈腰”是南朝诗人沈约的典故。沈约年老精力不济,想辞去宰相的高位,做个相对清闲一点的官,但屡次向皇帝上奏,皇帝都不答应。

沈约比较郁闷,在给朋友徐勉写信时诉苦说:“近来年老多病,百日之内,腰带的穿孔几次更换。握着手臂估量,一月减瘦了半分。”穿孔更换,意思就是要越来越细,以至于皮带只能越系越紧。

所以“沈腰”是指人消瘦。

初,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欲谢事,求归老之秩。——《南史·沈约传》

“潘鬓”是西晋诗人潘岳的典故。他有一篇作品《秋兴赋》,在序中,潘岳写到:“晋朝开国一十四年,我已经三十二岁,头上已经见到了白发。”

所以“潘鬓”是说人早老。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头发黑白相间,称之为“二”毛。《左传》:“不禽二毛”。)

综合起来,就是指身体状况日愈不佳的意思。李煜作为亡国俘虏,心情郁闷,身体能好才是怪事。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鲈鱼脍是什么典故

西晋八王之乱时,出仕洛阳的张翰以思念家乡的鲈鱼为借口,辞官远离了洛阳是非之地。后来成为了文人们借以表达自己出仕报国和消极避世的两种矛盾心理的常用典故。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吳中菰莱,莼羹,鲈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令张翰弃官返乡的这道苏浙佳肴就是鲈鱼脍。鲈鱼产自近海,味道鲜美。而莼菜者,乃多年生水草也,莼羹鲈鱼,鲜上加鲜。张翰是西晋文学家,江苏吴县人,他在北方做官,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竟辞官归家,足见乡愁与美味的诱惑了。另外辛弃疾的词中也多次以鲈鱼和莼菜来形容自己的矛盾心理,许多名篇中有此典故。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诗文《江上渔人》,就是有关松江鲈鱼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总之,鲈鱼脍就是古时苏浙地区一道名菜,被文人们赋与乡愁的代言物,隐喻思乡归隐之意。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