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遇上中伏,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吗是不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今日入中伏,老人说今年是“秋包伏,母伏头”,有啥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大暑遇上中伏,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吗是不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

谢邀!自带表情包的题,值得认真答一下~

首先,大暑必须遇上中伏!

我不是说大暑和中伏一定会同一天来,但必须大部分重叠。稍微想一想就知道了嘛,都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这是说一年中中伏最热吧;而大暑的本意就是比小暑更热,而大暑之后就立秋了,气温由盛转衰,所以大暑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节气。一个节气15天,中伏10天或者20天,都是最热的时候,自然是要交叉重叠的。

从近五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大暑和中伏重合度是非常高的。其中2015年7月23日、2016年和2017年7月22日,都是在同一天迎来大暑和中伏;2018年差距大一些,大暑是7月23日,中伏头一天是7月27日;2019年是相差一天,7月22日中伏头一天,23日迎大暑。

其次,当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刚才已经说了,“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另外,“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本意就是指比小暑更热,而且是热到极点的意思。

东汉的刘熙在《释名》中是这样解释“暑”的: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可以发现东汉时代就已经用蒸笼来形容这种闷热的桑拿天儿了。不过这“气极脏”,大家不要理解为空气,而是描述那种因高湿度而粘糊糊的暑气腾腾的感受,所以才叫“龌龊热“呢。

最后,大暑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哦!附赠大暑节气期间的高影响天气~

今日入中伏,老人说今年是“秋包伏,母伏头”,有啥预兆

今日入中伏,老人说今年是“秋包伏,母伏头”,有啥预兆?

今天入中伏,中国传统的三伏天,到了今天就正式进入了“上蒸下煮”的日子。此时,江淮地区进入伏旱期,干旱少雨,全年大部分雨水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倾泻在河南、河北等华北地区。

每年的立秋一般都是在三伏天的中伏里,从气温上看,立秋的温度和小暑、大暑的温度差不多,而不是到了立秋温度就降下来了。所以,立秋的天气还是非常炎热的,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天气凉快了,就要担心台风可能要来了。

有人说大暑节气里热点好,有人说凉快点好,那么到底是热好还是凉爽好呢?我们看看古人留下的农谚是咋说的!

农谚说“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按古人的总结,如果大暑节气的炎热程度不够,那么到了立秋之后还要热上一段时间。这是从感受上来说,按古人的经验,如果大暑不炎热对庄稼的生长也是有影响的,有“大暑不暑,五谷不谷”的说法。从这两句农谚来看,大暑节气里温度高还是有利于丰收的。

其实,到了立秋温度并没有下降,那么为什么古人把温度和小暑大暑差不多的这段时间叫立秋呢?主要是因为古人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古人认为,到了立秋,温度虽然仍然炎热,但是不再向上了,而是有了向下的趋势。提醒人们再坚持一下,天气就凉爽了。

那么什么时候凉爽呢?

到了“入秋”天气就凉爽了,但我们要明白“入秋”和“立秋”并不是同一天。“立秋”是节气的名称,到了这天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是“立秋”,而入秋就不一样了。“立秋”之后连续5日日平均气温小于22℃便视为“入秋”。

因为,在气候学上,常以“立秋”之后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下的始日划分为秋季开始。而且平均气温选取的是一天中2点、8点、14点、20点,四个时点的气温,综合平均而得。

所以,判断当地是否“入秋”,只要看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就可以。

如果说,“立秋”天气温度还很高,那么到了“入秋”天气就变得凉爽了,因为这个时候温度已经降下来了,大多数地区都是在处暑之后了。明白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每个地方的“入秋”时间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地方,每年的入秋时间也不一样。

农村老人说,今年是“秋包伏,母伏头”,是什么意思呢?有啥预兆?

要弄明白这句话得先了解什么时候入伏,和什么时候出伏。我们按古人“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方法很容易数出来什么时候入伏和出伏。

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方法:我们先看一下,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哪天。在日历上能够看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庚午日,对应的公历7月16日,这天是头伏的第一天。

按“夏至四庚数中伏”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中伏是从哪天开始。因为,两个相邻的庚日相差10天,所以,我们从7月16日往后数10天,就到了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了。很明显的能够看出,第四个庚日是庚辰日,对应的公历是7月26日,也就是今天。

但是,我们往后数10天,发现并没有到“立秋”,也就不符合“秋后一庚数末伏”的说法。所以,只能再往后查一个庚日是庚寅日 ,往后数10天就中伏就结束了。所以,今年中伏有两个庚日组成,分别是庚辰日庚寅日,一个庚日10天,两个庚日就是20天。

按 “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方法:我们看一下哪天是末伏的开始,今年立秋是8月7日,往后查一个庚日,是庚子日,对应的公历是8月15日,往后数10天,也就是8月24日就正式出伏了。

明白上面这些,我们再来看“秋包伏,母伏头”,就很容易理解了。

老人说“伏包秋冷飕飕,秋包伏热死狗”,所谓的“伏包秋”指的是末伏开始的第一天刚好和立秋是同一天。刚才我们已经数过了,今年立秋是8月7日,而末伏的第一天是是8月15日,显然能够看出今年不是“伏包秋”。

“秋包伏”指的是“立秋”以后才开始进入到末伏,所以,今年是“秋包伏”。

“伏包秋”和“秋包伏”两者之间的差别是立秋后伏天的天数不同。如果,末伏头一天出现在立秋节气里,说明热天的数量上,立秋以后没多久就出伏了。而末伏头一天出现在立秋节气之后几天,说明热的天数相对多一些。

热的天数多,作物生长获得的积温就多,有利于籽粒饱满和成熟,粮食更容易获得高产。

再来看一下,老人是怎么判断今年是“母伏头”的?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单日为阳为公,双日为阴为母。也就是说,在农历单日入伏称为“公伏”,双日入伏称为“母伏。上面我们已经数过了,今年入伏时间是公历7月16日,农历六月十八,明显能够看出来,今年是“母伏”。

写到最后:

古人留下的农谚俗语都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是古人长期和自然相处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就行了,每个地区气候环境不一样,不能硬套这些农谚。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在极端天气来临之前做好相应措施才是关键!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在农村,有句俗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每年到了夏天,尤其是进入三伏,闷热难忍,每天都想待在空调房里,拿着西瓜,连着WiFi,在手机上刷着头条,是最惬意的事了。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按照阳历计算,一般是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