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的介绍?杜审言的代表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杜审言的介绍

初唐诗人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和李峤、崔融、苏味道三人并称为“文章四友”。

杜审言在唐代诗坛,不是特别显耀的一个,但他却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祖先,就是西晋名将杜预;而且他还有一个更加有名的孙子,就是“诗圣”杜甫。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杜审言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隰城县尉,后来又调任洛阳丞。

杜审言自以为才能过人,为人特别高傲,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忌恨。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他犯了事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在吉州,他又得罪了同为司户的同僚郭若讷以及长官周季童,于是这两人就合谋诬陷,把他抓在牢里,判了死罪。

这时,杜审言只有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不是杜甫的父亲,杜甫的父亲是杜审言的长子杜闲,杜并是其次子)为父报仇,用藏在袖子里的刀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被侍卫当场杀死。这件事情震惊了朝野,人们都嗟叹不已,说杜并是孝子。被称为“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写了墓志铭。

因为这件事,杜审言的冤情得以洗雪,却也丢掉了官职。此后,武则天把他召回了东都,准备重用他,问他:“你高兴吗?”杜审言手舞足蹈,表示谢恩。武则天又让他写了一首《欢喜诗》,写完后,武后看了很满意,就任命他为著作郎。

后来他又担任了膳部员外郎一职,却因为勾结张易之兄弟,在中宗神龙元年(705)被流放到了峰州。

流放途中,渡过湘江南下时,春回大地,花鸟喜人。但当他看到滔滔的湘江水,却向着与自己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时,触景生情,不禁悲从中来。想到自己的遭遇,他写下了一首《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首诗色彩清淡,感情浓烈,受到了后人的赞赏。诗中用今昔的衬比,哀乐的映衬,以京国逐客的南窜对照江水北流,把内心的愁苦表达得真切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不久后,杜审言被召回朝廷,历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等职,大约在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去世。

杜审言的一生,因自负和傲慢,多年仕途失意,沉寂下僚,甚至还差点丢了性命,但他的这种性格至死都不曾改变。

《新唐书》《唐才子传》等书记载,苏味道担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杜审言对身边的人说:“苏味道必死。”听到这话的人都大吃一惊,赶紧问是什么原因,杜审言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

他还曾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说:我的文章,即使是屈原、宋玉也只能成为部下;我的书法,即使是王羲之也只能成为学生。

还有,他病重时,宋之问等人去看望他,他说:“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就是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不会再压抑你们了,所以很欣慰,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

杜审言的诗歌成就当然没有他自诩的那么高,但他工于五律,对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所以被后人认为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就说过:“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 。”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被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诗大约写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在江阴县任职时。此时离他考中进士已经接近二十年,他诗名甚高,但依然远离京城,在江阴当一个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高兴不起来,反而生出了不如归去的想法。

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景色优美却兴致淡然,满腹牢骚,尽在言外。

杜审言的代表作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来自可乐妈的译文~~~

单单有那在他乡做官的人啊,

对异地景物和气候的变化是多么敏锐,

你瞧那海上的太阳冉冉升起,海天之上的云朵披上了璀璨的霞衣,也随之升腾而起

梅花绽放,柳树吐芽,恰似给长江两岸穿上了春天的新衣。

春天温和的气息来了,催着黄鹂在枝头上欢快的跳跃和唱出婉转的歌曲。

晴朗的日光照在蘋草上,绿色变得更深了。

正在欣赏着如此美妙的景物时,突然间听到了陆丞吟唱的诗

想回到家乡的念想便涌上了心头,不由得用巾帕沾去眼中的那股酸涩。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来自可乐妈的译文~~~~

春日迟迟,繁华的京城里,众多园林沐浴在和煦的春光中,锦绣流光;

曾经的我也流连在其中,如今想起便悲从中来。

而这个春天我却是在流放当中,花香鸟语,挡不住心中的哀愁。

独独有我在哀伤我这京城的人往南方流放,

不像那湘江的水啊,哗哗的往北流。

杜审言,唐初诗人,

二十四岁时进士及第

而后宦海沉浮,颇为不顺,多次被贬。

故而表达飘零他乡的诗词较多。

唐诗三百首中,杜审言的代表作是哪一首,有什么特点

问题:唐诗三百首中,杜审言的代表作是哪一首,有什么特点?


前言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簡,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合称为“文章四友“。

除了他是诗圣杜甫的祖父外,杜审言的诗名也不低,他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一、 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一首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也是杜审言的代表作之一。

杜审言流传下来的诗并不多,只有四十几首,五言律诗就有27首。

明朝著名的诗评家胡应麟对杜审言评价甚高:

初唐无七言,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

行止皆无地,出自《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坐携馀兴往,还似未离群。

独有宦游人,出自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胡应麟说,五律与七律的妙处,始自杜审言。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唐朝科举,诗赋一科多是五言律诗

五言排律,是唐朝科举中的常用诗体,

科举考试考诗赋从唐高宗永隆二年开始,即公元681年。《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杜审言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的进士,可知杜审言考进士的时候,五言律诗还没有标准的格式。

主要体现在,早期的五言律诗虽然押韵、对仗、平仄都没有问题,但是很多五律都失粘。

唐朝元和后诗人王睿的《炙毂子诗格》提到失粘的时候,称之为“背律体”: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