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撒野》读后感,老师:太尴尬了,这分没法
发布时间: 2023-07-11

现在很多学生看原dān小说,这点通过老师没收的书、改过的作文、课桌文化等就可以看出来。

对学生把小说内容当作素材写进作文,一些老师持排斥态度。注意,不是个别,当然也不是全部。

网上有很多相对年轻的老师对这件事情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他们说:

让学生写作品梗概,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撒野》;有学生写“原dān,我的最爱”;有人在写“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这个作文题时写的是《撒野》……

展开全文

很多老师在想,要不要公开引导学生,又该怎么引导。

我觉得,能这样想并且会在网上求助的老师,至少是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想帮助学生的,至少是在用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不是给一个冷冰冰的分数、硬邦邦的评语了事,然后任你自己去想为什么。

其实,一般人都知道,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只是在作文中引用相关的句子,引用得还算合理,那当然可以,老师没必要对此抱有任何偏见。像“各种各样的经历,是你活过的证明”“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等和一般的名言警句一样,都可以引用啊。

但“风过林梢,我们青春正好”这种看起来诗意唯美的句子就没必要用了,容易雷同,也没什么特别的意义。

这篇五年级学生写的读后感主要讲《撒野》带给自己的积极影响,总体还不错,文章后半部分可以拓展开去。只是,“我们撒野女孩”几个字一下子拉垮了全文。你将自己分了类,别人就会把你当作异类看待。还有,文章的观点最好不要只停留在因为情爱而获得的救赎与信仰上。

这个学生在写《读〈撒野〉有感》时有两点做得不错:一是重分析与归纳,轻叙述故事情节;一是联系现实生活写出了感悟。读后感重在写“感想”,写感悟、收获,此文做到了。所以,老师的评语也很温柔,“从书里读出的东西远比表面文字重要”。

这位五年级老师也很温柔,“这个世界包容性会越来越强”一句话告诉学生:我理解你的理解,我支持你的支持。因为这句话,学生有可能从此更爱语文,更爱生活。但“被世俗认可”这句话与文章中心无关,可以删去。

这篇《dān美亦是未来》就没有写好,构思能力、文笔很一般都是次要的,关键全文的主题思想会让人反感。

看了类似的文章,有的老师会得出这类题材“难登大雅之堂”的结论,这个说法有些片面,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如果这学生写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章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对此,我的看法是:

原dān不是洪水猛兽,老师没必要带有偏见,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看什么书、写什么题材,多拓宽他们的视域;

如果有学生写了相关题材,老师可以个别引导,无需公开否定,或者,提前告诉学生哪些内容不适合在作文中出现,不要针对原dān;

学生在作文中,不要单独提及“原dān”的好处,不必叙述主角之间的故事,就像你不会在作文中提到“网游小说”的好处,不会叙述里面的情节一样;

这样的题材目前肯定有争议,为了得分,应试作文中最好不要出现相关内容。

不同的花,绽放的地点不尽相同。书也一样,有的就让她在心里绽放,有的可在考场上吐露芬芳。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