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
发布时间: 2023-07-1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全区各族人民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初步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3.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9%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6%左右。

工业动能稳步增强,工业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3.2个百分点左右,工业投资增长30%、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左右。食品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石油化工、造纸木材加工业均突破2000亿元。农业增产增效,粮食总产量1393.15万吨,早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国第四,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连续三年增长,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排全国第六。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全区研发(R&D)经费增长15%左右,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高到54.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8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开放合作深化拓展,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月份下降31.1%转为全年增长11.3%、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785亿元、增长19.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8.3%。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开工建设,海铁联运班列增至8820列,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超700万标箱,新增外贸集装箱航线10条,首次开行欧美洲际干线。生态优势持续巩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2%,7个市进入全国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前10名、柳州居全国第一,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94.5%、居全国第二。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38.42万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1%、4.2%。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连续三年获国家考核A级等次。

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区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疫情反复等超预期因素陡然增加,叠加我区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全区上下主动作为、奋力拼搏,突出“稳、早、实、紧、效”,推进“稳中求进攻坚年”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打好“十场攻坚战”,付出了艰苦努力。

(一)紧抓指挥调度,全面促进政策落地见效。全面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迅速制定出台195条政策举措,逐月逐季开展经济运行分析研判调度,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推进工作,较快扭转经济下滑势头。健全“政企直通车”制度,推动政策“一站式、无障碍”直达企业、“免申即享”。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700亿元、惠及全区95%市场主体,争取中央转移支付3695.6亿元、增长14.6%,财政贴息60亿元以上撬动“桂惠贷”投放3349.2亿元、90%以上投向中小微企业、惠及12.3万户市场主体。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11.3%,实有市场主体超430万户,其中民营企业超100万家。

(二)紧抓工业振兴,全力推动转型升级。整合投入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和政府专项债券465亿元全力支持工业发展。实施重点企业物流运输日监测、重点企业“白名单”等制度,大力加强煤电油气运调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全面启动中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推进桐昆钦州绿色化工基地一期等“双百双新”项目483个,竣工华谊钦州基地二期、中伟新能源一期、玉林华友锂电一期等68个项目,实施“千企技改”项目1210个、竣工投产458个,引进比亚迪动力电池、柳州赛克科技动力电池等一批风口行业项目,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0.8%、38.2%。打造新材料—动力电池—整车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石化化工、金属新材料等主要产业链向下游精深加工有效延伸。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等成为畅销全国的网红产品。南南铝加工铝合金板带材气垫炉、玉柴商用车燃氢发动机填补国内空白。上汽通用五菱首个自主产权EPS控制器实现国产化生产,保障汽车产量30万辆。重点园区“115”工程深入推进,新增千亿元和五百亿元园区各1个、百亿元园区3个,建设轻工产业园56个。强龙头壮产业行动深入开展,千亿元、百亿元和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25家、180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300家、连续三年新增超千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总数排西部第四。推进工业数字化升级,新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各70家,建成“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创建广西(柳州)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在南宁上线我国首个面向东盟的F根镜像节点和国家域名顶级节点。

展开全文

(三)紧抓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全国率先实施“防返贫守底线”专项行动,着力构建“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资金227.2亿元,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1.7亿元、惠及10.9万户脱贫群众,实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超2.6万个。粤桂东西部协作引进企业投产321家。“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开展。产业帮扶脱贫户覆盖率90.9%。易地搬迁15.88万户,实现每户一人以上就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289.1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6%。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新建高标准农田240万亩,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0亿元。抓好主要农产品顺产顺销,生猪存栏2220万头、出栏3347万头,蔬菜、水产、桑蚕等产量保持较快增长。糖料蔗种植面积1120万亩。新建国家储备林249.5万亩。油茶产业综合产值425亿元、增长4%。新增国家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1个、林业产业示范园区6个。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5家、农民合作社3380家。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870个,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8%。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乡镇5G网络、建制村快递服务基本全覆盖。97.6%的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应急广播覆盖60%以上县(市、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在全国率先推行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专项计划,共招聘近5000名大学毕业生。所有行政村均建立村规民约,342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量排全国第十。乡村环境和谐美丽、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四)紧抓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五网”建设提高投资精准性,提前实施部分“十四五”规划项目,加强用地用林用海等要素保障。自治区统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增长20.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2%。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成效显著,争取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资金229.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47.1亿元、新增政府专项债券892亿元。投放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86亿元。推进交通强区建设,综合交通投资工作连续三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公路水路投资规模排全国前三。南崇城际铁路和南丹至天峨、田林至西林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铁营业里程121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里程超800公里,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平南三桥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西江航运干线双线船闸全线贯通。钦州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防城港20万吨级散货码头投入使用。南宁机场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突破7万吨、增长2倍,增速排全国千万级机场第一。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国能广投北海电厂、北海能源基地煤炭储运配送中心等项目建成,防城港红沙核电3号机组具备并网条件,白龙核电等项目顺利签约。加强水利建设,在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全国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大藤峡水利枢纽通过正常蓄水位验收,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完工通水,驮英水库下闸蓄水,大藤峡灌区和龙云灌区工程开工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2.9万套、背街小巷4085条,建成地下管网4813公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9万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32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723座。新建成5G基站2.4万座,5G用户数排西部第二。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设区市均达标“千兆城市”的省份。

(五)紧抓提振消费,加快推动服务业复苏。加强全国采购商广西行产销对接。扩大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销售。开展“33消费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直接带动销售额94.3亿元,间接带动云闪付平台广西60万商户实现交易额1239.7亿元。举办供销大集等活动,促进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销售过千亿元。快递包裹揽投量超42亿件。建设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104个、集聚区38个。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超1900家,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00家左右。推进“物流网”基础设施项目758个。玉林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广西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新增黄姚古镇国家5A级景区、大新明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等项目加快推进,象鼻山景区全面免费开放。列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1个,获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5个。

(六)紧抓改革开放,不断增添发展活力。着力稳定对外贸易,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603.6亿元。新增北海铁山港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柳州、贺州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交易额、加工贸易额分别增长60.8%、12.5%。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实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