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毒气弹被用于战争,防毒面具应运而生,哪个国家发明了防毒面具?自媒体时代,各种写作培训班应运而生,你报过吗觉得有帮助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一战时,毒气弹被用于战争,防毒面具应运而生,哪个国家发明了防毒面具

人类首次在战争中使用毒气弹应该是在一战时期,始作俑者是德国人。

但是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并非是德国人的首创,别忘了世界上第一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在1885年就诞生了。

人类使用化学武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候的古印度人就知道在战争中燃烧大麻,让敌人中毒从而丧失战斗力。古代中国也曾经在战国时期战争中,焚烧鼠尾草和芥菜籽产生烟雾来攻击敌人。

但以上方法还比较原始,杀伤范围小,效果也不明显。

随着火药的出现,各种土制炸弹应运而生,投射距离大大增加,含有各种毒素粉末、毒药以及树脂等混合物的“化学武器”也纷纷登场。

不过在当时,毒气弹的成分比较单一,主要由巴豆油、皂荚、硫磺、桐油等组成,本身所具有的毒性并不高,杀伤力依旧有限。

近代战争中,英军是使用化武的行家里手。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军队曾经计划投放500吨硫磺对俄罗斯军队进行攻击,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实行。

不过英军在1854年5月的战斗中,从敖德萨向塞瓦斯托波尔城内的俄军发射了散发着恶臭的毒气弹,加速了战争的胜利。

尝到甜头后,1900年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英军再次使用了名为列低炮的毒气弹,受益匪浅。

这时候的毒气弹已经从过去的催泪、催喷嚏,上升到了窒息和神经中毒,被释放者非常痛苦,生不如死。

因此,1899年7月29日,包括中国、日本、美国以及欧洲法、德、俄在内的26国,在海牙签订《海牙第二宣言》,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或有毒气体的投射物。

不过英国不愿意受条约约束,没有签约。

该公约签订之后,各国对化学武器的使用受到约束,直到一战时期德国首次使用,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一战爆发时,各种大口径武器和火炮纷纷问世,杀伤力大大提高。

在此情况下,堑壕也应运而生。

所谓的堑壕就是用混凝土打造的一道道壕沟,非常坚固,机枪、步枪对它无济于事,火炮对它的杀伤力也有限。

不光如此,壕沟之间还架设了一道道的铁丝网。

这样在敌人炮火攻击时,士兵可以躲藏在战壕里,等对方士兵进攻时进行反击,让对方尸横遍野却寸步难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而且战争中期,堑壕战广泛应用,堑壕长达数百公里。

在此情况下,依靠步兵突破比登天都难。

为了减少伤亡,打破战争僵局,德国动了歪心思,想动用毒气弹。

德国动用毒气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准备,一直在研制。

德国研制毒气的领头人,是犹太科学家、化学博士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他创立了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毒气研究,主要从事环氧乙烷和光气类的毒气。

之后因为该研究所发生爆炸,被新成立的柏林军事学院代替。

新成立的军事学院,成为德军专门用于研究化学武器的部门,拥有化武专家300名。

而生产化学武器的工厂位于德国的勒沃库森市,拥有技术骨干1500人,工人5000多人。

由此可见,德国的化学武器生产已经初具规模。

在一战爆发之前,德国就拥有了庞大的生产毒气的能力,每天大约能生产氯气30吨左右。

德国人快马加鞭研制生产化学武器,法国和英国人也没有闲着,也在不遗余力研制。

只不过德国人步伐更快,更肆无忌惮,在战争中首开先河,抢先使用。

德国人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是在1915年4月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

当时德军第15军团位于格拉文斯塔菲尔山脊北部,而南边则是坚不可摧的伊普尔突出部的英第5军、法第20军阵地。

为了对敌人使用毒气,德军做了精心准备,在4月10日之前挖出了6公里长的堑壕,放置了放置6000个毒气瓶,里面的液态氯达到160吨。

实验表明,在吸入氯气后,人们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胸闷气喘,胸口剧痛,等多种症状。

吸入量大的,直至肺衰竭,窒息死亡。

当时联军通过侦察机发现了这些毒气瓶,但是他们不知道它为何物,还以为是德军为前线将士准备的啤酒。

因此联军官兵说:好好打仗,打赢了那边给咱准备有啤酒。

德军释放方法非常原始,即在罐子上加了一个阀门,阀门上有管子以延长安全距离,到时候打开阀门即可。

由于这种释放方法落后,与德军安全距离短,要想不误伤自己人,必须等待南风。

4月22日17时,天空中终于刮起南风,急不可耐的德军开始释放氯气。

此次攻击中,德军仅使用了30%的毒气瓶,毒气时间只持续了5分钟。

尽管如此,造成的伤害却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德军打开阀门之后,一股黄绿色云团,在微风的推动下缓缓升空,然后逐渐变成淡绿色的薄雾,向法军阵地压了过来。

法军士兵开始的时候还在发愣,不知道这些气体为何物。

但是他们领略到了难闻气体的可怕,阵地上乱作一团,恐怖气氛迅速蔓延。

中毒后的士兵手臂呈黑亮色,嘴巴张得很大,眼睛被铅油覆盖,他们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阵地上奔跑、打滚、抓狂,撕心裂肺地嘶叫着。

所有人丢掉了武器,就像是中了邪一样,狼狈逃窜。

如此大规模的毒气战前所未有,联军猝不及防,束手无策、伤亡惨重。这次袭击造成联军5000人伤亡,10000人受伤。

士兵丢盔卸甲,没命逃亡,导致正面10公里、纵深7公里的地带瞬间失守,只剩下数百条空荡荡的战壕。

然而,德军也并没有因此一鼓作气拿下阵地,因为当时阵地上还弥漫着毒气,他们不敢放开手脚去迅速扩大战果,因为德军高层只给那些操作毒气的工程师和部分士兵配备了防毒面具,前线绝大多数士兵没有配发防毒面具。

因此他们向前进攻的时候,毒气依旧弥漫,他们进攻的时候缩手缩脚。

这就给了英法援军翻盘机会,让他们迅速堵住缺口。

这次毒气战之后,德军接受了教训,开始逐渐为自己的士兵配置防毒面具。

而这次毒气战的受害者英法联军,自然也要制造防毒器具。

那么,防毒面具到底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因为在战争期间,所有秩序被打乱,防毒面具没有人申请,也不可能有人申请专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可以想象,防毒面具这种生死攸关的问题,交战双方都是高度重视的。

一个较为流行,也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英法率先发明了防毒面具。

起初出于本能,联军士兵只能通过掩盖口鼻来减少氯气的吸入。

许多士兵就地取材,如袜子、绷带和手帕、毛巾或者衣服来过滤毒气。

英军第28师一个名叫弗格森(Ferguson)的军官提议可用浸水的衣物来遮盖口鼻,以阻挡氯气的吸入。

一位加拿大的军官在得知德军施放的毒气为氯气,想了一个妙招,将尿洒在纱布和毛巾上遮挡住口鼻,理由是尿素可以吸收氯气,降低毒性。

而当时的德军,则用浸水的口罩来遮挡氯气,但是士兵们反映说口罩并不能防毒,因为它在抵挡氯气的同时,但同样会阻碍了健康空气的吸入,戴上药棉口罩后呼吸不畅。

可以肯定的是,在首次发动毒气战的时候,德军也没有可靠的防毒面具,不然的话就不会等老天刮风了。

但是由于英法是受害者,他们研制防毒面具的愿望更迫切。

毒气战发生后,英法并不知道德军毒气的成分,两国随即派出化学专家到现场取样调查。

他们来到发生毒气战的阵地,发现交战区域大量野生动物也随之中毒受伤或者死亡,唯独一种动物——野猪活了下来,毫发无损。

科学家对此感到不解,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经过仔细分析研究,他们惊奇地发现,野猪死里逃生竟然是因为他们有力的长嘴巴。

因为他们的食物大多来自泥土里的植物根茎,因此他们的嘴非常发达,也非常能干。

也因为如此,猪的嗅觉也非常灵敏,比人高好多倍,它们比联军士兵提前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本能地采取拱地的方法来避难。

当猪再用嘴拱地的时候,松软的土壤颗粒吸附和过滤了空气中的有毒体气。

而松软的土壤有能保证猪进行正常呼吸,让它们逃过一劫。

英法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在1916年春天发明了防毒面具。

在这种面具中,科学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