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唐诗三百首》中刘方平的经典七绝《月夜》?杜甫《月夜》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怎样赏析《唐诗三百首》中刘方平的经典七绝《月夜》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䦨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声新透绿窗纱。本诗大意是抒写物候变化之感,上半句是仰观,下半句是俯察,上半句因月色而及星象,下半句因闻蟲声而知春瑗,都是互为因果的句法,读此诗感觉有种静穆幽丽的环境,横在哏前,写静境的诗,这样最能动人。

杜甫《月夜》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是什么意思

“诗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与李白齐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月夜》一诗于天宝十五年八月写于长安,时值“安史之乱”叛军进攻潼关,杜甫携妻小逃至鄜州羌村避难。随后肃宗帝在灵武即位,杜甫意欲北上护主,为肃乱平叛效犬马之劳,岂料叛军势力膨胀,反被活捉囚禁于沦陷之都长安。诗人望月思乡,假借长安明月的衬托,对妻儿深深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更寄托了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渴求骨肉团聚的美好愿望。

理解了杜甫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月夜》一诗的写作背景之后,让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诗人焦虑的不单只是自己失去自由、前途未卜的窘境,一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其实更让他揪心的是妻儿对他处境的担扰啊。“何时倚虚榥,双照泪痕干”,当杜甫想像妻子虚倚薄帷忧心忡忡、夜不思寐的时候,他自己也不免暗自伤神落泪,这样就把他们夫妻伉俪情深的场景写得活灵活现了。

至于题主所言“双照”可否理解为咸阳塬上双照镇的说法就有点牵强了。纵观全诗可知,“双照泪痕干”是与前诗“闺中只独看”相对应的,全诗借望月而抒离愁,感伤今夜独看鄜州之月,夫妻离散愁肠寸断泪如雨下,同平时夫妻厮守双宿双栖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当时的别绪离觞。

杜甫写的《月夜》是什么意思

《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乱中被囚长安写的一首忆妻儿的诗。

一.二联:今夜鄜洲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怜““忆““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品味,明白的透露了和妻子同看鄜州月,相共忆长安的往事。而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独看”“忆”充满了辛酸,交织着忧恐。“遥怜”小儿女们,天真不知思忆,哪能为她分忧啊!此深情是感人的。

三.四联: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想妻子望月忆念,担心丈夫安危,定是热旧盈眶啊!这样的痛苦生活何时能结束呢?彼此的落泪,只有等到“双照”的那一天了。

杜甫的这首诗虽然抒发的是离情,却又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离情。“独看”是泪痕浸透里天下离乱的悲哀,而“双照”则是清辉中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全诗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无愧五律极品,诗圣佳篇。

读《月夜》,一定要抓住“独看”“双照”这两个关键诗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辛弃疾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原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背景

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词。

江西上饶黄沙岭自然风光


诗画合一

明月别枝惊鹊------一幅水墨剪影

夜半时分,万籁俱寂,湖蓝色的天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皎洁的月光突然惊扰了小鸟的美梦,误以为黎明将至,轻吟、踮足、展翅,飞向远方,树枝摇曳;明月,鸟影,湖蓝色的天空,墨色的疏朗有致的树枝,构成了一幅水墨剪影画。


清风半夜鸣蝉------一曲飘逸小夜曲

清风徐徐,树草摇曳,天地澄澈,月色空灵,诗人独行山野之间,沉静,悠闲,如仙之飘逸,如水之玲珑,蝉之清唱,如一阙小夜曲,悠悠流淌。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杯香醇美酒

诗人的目光徐徐从长空舒展,俯向那远方的山峦,沟壑,人家、小院;淡淡的月色中,金黄的稻谷虔诚弯腰,沉甸甸的稻穗是它对大地的谢恩,是它对朴实农家的微笑,似一杯香醇的酒,要淹死这山,这月,这世界。


听取蛙声一片----一片幸福的海

明月让小蛙惊喜,清风让小蛙自由,淡淡涩涩稻香,让小蛙今夜无眠,不远处农家院子,那双赤脚踩在清凉的石板上,那劳累了一天的身子依在木门上,丰收的镰刀早已磨得亮铮铮,望着眼前的那片淡黄,听着田蛙的一片乱叫,辛苦的耕种人也如蛙一样,炫耀自家的稻子,畅想幸福的明天。


七八个星天外----旷远的底色

鸟飞去,蝉歌吟,树枝摇曳轻舞,月色融融香香风,天空远退,星子含羞,诗人成了山间一株会呼吸的仙草。


两三点雨山前----一雨惊醒梦中人

正在花非花,雾非雾,逍遥自在天地游,一滴小雨,两滴小雨,三滴小雨,淘气的告诉诗人:

再不跑,衣服要被打湿了,书呆子。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柳暗花明又一村

月亮悄悄溜走了,星星跟着躲藏了,风越来越欢快,雨,一滴,两滴,三四滴,惊慌的诗人突然想起,熟悉的茅店就在社庙树林那边,跑过小溪的石桥,再转个弯,那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喜出望外呀!


人生多不顺,弹劾谪上饶,但苍天给予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也许他和苏轼一样,大声的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语言风格怎么理解

感谢悟空先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清新爽朗的语言风格,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画,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原诗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栖息的鸟鹊,深夜的清风,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似在说丰年。诗人只顾赏景,雨点一落竟忘了原来的茅店,呵,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了。辛弃疾用如此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