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最简单的感悟(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道理,不引经据典,说出自己的认识
发布时间: 2023-07-17

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道理,不引经据典,说出自己的认识

王阳明的心学讲的什么道理,以我们的普通人学识不敢妄言,只能猜猜,我以为王阳明以自己的修行和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以及后辈一个简单而深刻道理,那就是心里想的,嘴上说的,实际做的要统一。

王阳明能成为心学大师,有巨大的成就,因为他有源源不断的动力,那就是他的心学动力源泉所在:从小立志成为圣人,而成为圣人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王阳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圣人在平时很难看出来,只有在经历一些事之后才能被人们发现。

当年王阳明被贬龙场,龙场在当时就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偏僻很,可以说是流放,发配,估计皇帝是不想再看见他了,只是留了一条命罢了,一般当官的人遇上这种事估计就走到头了吧,再也提不起精神来了。可是王阳明没有,他心中有个念头,那就是要成为圣人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反而踩着垃圾登高了,他坚持修身,主政,做出了一番成就,使一方民众安居乐业,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方法论,他认为自己一心要成为圣人,言行举止都在成圣,别人心里想什么也会表现出来。所以当王阳明带兵打仗也是这个主张。话说上兵伐谋,而王阳明走的是攻心路线,他恪守这种心学,也很好地应用了这一点,成功的打赢了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就算做了高官,从来没有飞扬跋扈,他内心的圣人之道从骨子里流到血液里,流遍全身,渗透在每个行为举止以及为人处事上。他以自己的一生为榜样,告诉世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心动配合一致的行动,必有所成。

“知行合一”的精髓是什么

谢谢邀请。

知行合一的核心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在强调知与行的统一,知是对事情各方面的了解、思考、成熟,只有明白才有开始行动。行是将那些了解清楚、思考明了的事物付诸实施,并能有所成就。其要领在于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方为知行合一之真谛。绝不能知而不行,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知识里。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格物”与“知行合一”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只是说明这两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当然是很简单的。可是,提问题者的意思,显然并不在此。他提问的本意,肯定是想弄懂这两个词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蕴含的意思。这要讲明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格物,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最基本的观点。此二者,此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格物,是《大学》中提出的概念,所以,要明白格物的意思,必须要对《大学》的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大学》是什么意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明德,亲民,使自己的人格达到最善最美的境界。这就是《大学》所谓的三纲,也就是三个重点,而要实现这三个目标,需要,八个步骤,称为八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把所谓的学问,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其实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小学学的是文字训诂,说白了就是认识字。大学就是讨论人生大道的。大学和小学只是分科不同,并不代表学问低,比如章太炎就是治小学的,也是国学大师。

格物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我们先抛开朱熹与王阳明的解释不谈,先从文字学与就是小学的角度上,谈谈点自己的看法。在格物这个词中,物的意思,不需要解释,大家都知道,那么,下来应该了解一下格字的意思。它的义项很多,比如方格,格子,格斗,格开等。而《新华字典》解释,格物的格,是推究的意思。而且在儒家的经典中,也有“即物穷理”的说法。也就是说,格有亲密接触,零距离接触的意思。本子上的方格,把相邻的两个空间格开,但是这两个格子是连在一起的。格斗中,你把别人的拳头格开,两个人之间,也是要有接触的。所以,格物,就是即物,就是靠近物,并推究物的道理。

这什么后来格物,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闹的很不清楚呢。是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把事和物放在一起研究。事是形而上的,物是形而下的范畴,放在一起研究,一起下结论,就不是那么容易理理解了。因为,物是有形有质的,而事是无影无形的。苏东坡不是说么,人是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所以,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去观照中国传统哲学,就会发现哲学的研究,是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的层面,一个是意识的层面。中国的哲学,在发育中,是很早熟的。它在成形之初,就抛开了物质的层面,直接进入到意识的层面中去了。就以格物而论,就是研究事物,若研究的是物,就进入了自然科学领域。若研究的是事,就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域。就以儒家思想来说,因为他的关注点,在于君子,在于社会领导者,所以,他只对社会科学感兴趣,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

《论语》中就有一个事情能说明这个问题: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儒家对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太感兴趣的。所以,传统中国社会里,农工的技能,是在民间传承的。也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是由民间主导的。而社会科学方面,是受官方主导的。这就造成了哲学的两个翅膀一个硬,一个软。

说完了格物,下面再说“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知行合一,说起来,也很简单。是说,认识和行动实际是一会事。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是讨论知与行的关系。在《大学》的八目之一,先说格物,后跟致知。《大学》虽然不是着眼于认识论,展开论述。但这个次序排列。很容易给人一个,格物在先,致知在后的印象。朱熹的理学观点,大体上也是这样。王阳明的时代,理学是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官方统治思想。但这个官方的统治思想,肯定是出了问题的。王阳明的志向,就是建立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的哲学框架。这就必须打破朱熹的框架,另起炉灶。但做为儒家,新的理伦建构,必须在经典的框架之内。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的原因。因为他可以和朱熹不同。但是,他不可能打破《大学》与《中庸》的框架。

王阳明格竹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儒家的重社会轻自然的特点所决定的。王阳明格竹子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他是为了人间大道而进行的。竹子里边会有什么人生大道呢?失败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王阳明的失败,不代表儒家认识世界的途径有问题。格物在本质上,也不是盘腿坐在竹子面前,盘腿打坐,苦思冥想,就能称为格物了。格物是应该与物做零距离接触的。比如格竹子,就是和竹子打交道,可以栽种竹子,可以砍伐竹子。都可以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比如,竹笋可以吃。竹子可以编筐编席。这一切,都是竹子之理。但这些理,不是王阳明想要的。他要的东西,是一种形而上的人间大道。所以,他的格竹子,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的意思大体相类。所不同的是,佛祖悟了,而王阳明在竹林之下没悟。他的开悟,要等到贵州的龙场之后。所谓龙场证道。在证道的过程中,龙场也好,竹子也好,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王阳明自身的人生经历。

总结一下,格物,就是通过对研究,明白事物中包含的道理。

知行合一,就是认识和行动是一会事,认识决定行为,行为又加深认识。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王阳明自己的描述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恶从善是格物。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