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北宋文学家曾巩?“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是什么意思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北宋文学家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丰人。曾巩幼年聪慧,12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高度赞赏,从此名闻四方。青年时,多次外游,特别是和王安石极其友善, 常有诗文往来,并将王安石推荐给欧阳修。嘉祐二年(1057)曾巩中进士后,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第二年,奉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元丰三年,徙知沧州,过京师,宋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1081),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宋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他虽然与王安石个人关系密切,但对王安石变法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即使对新法看法不同,但新法一旦实施,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这是他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的主要原因。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

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辩难,不露锋芒。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 著名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融记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炼,结构十分严谨。《战国策目录序》论辩入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扫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

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成就颇丰。《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 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 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镜考源流”。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两万多册; 收集篆刻五百卷,取名为《金石录》,后世篆刻者,无不以此书为教科书。

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曾巩能被评为“唐宋八大家”,绝非浪得虚名。《宋史·曾巩传》称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其文“纡除而不烦,简奥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这两充满豪气和欢快的诗,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之手,源自他的七言律诗《喜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盼天降雨水而终于实现的无比欢喜之情。下面详细进行解答:

一、诗文意思

曾巩的这首诗,写作年份不详。但通过写作内容来判断,应该是在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之后所作。当时,曾巩因在王安石的变法之中站错了队伍,得罪了变法派与保守派两方,被外放到越州、任州等地担任官职,略有些不得志之感。

加之当时任地的气候无常,要么连续多日雨水频繁,导致洪水肆虐庄稼受灾,要么天气干旱雨水稀少,庄稼几乎被干死。曾巩本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不仅时时刻刻关注着百姓的农事活动,也一心盼着风调雨顺,让劳苦奔波的百姓们有个好收成。

曾巩的很多诗中,都记载和反映了作者在履职当地看到的农事活动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对劳苦百姓的殷殷爱戴和深深同情,如:

陇上雨馀看麦秀,桑间日永问蚕眠 。——《到郡一年》

陇头刈麦催行馌,桑下缲丝急转车。——《 水西亭书事》

在当时靠天吃饭的种植条件下,曾巩曾为庄稼得不到灌溉而焦灼万分,也为天降大雨滋润万物而难掩心中的愉悦之情,于是便有了这首《喜雨》——

喜雨

宋 ·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

箔,指用竹片、树枝等编制成的用具,类似于簸箕。

驱,逐遣。

湫,音qiu,意为深潭,大水池。在古时候,人们认为水池中往往生存着龙等灵物,故习惯在湫字前面加上灵字。

菽粟,音为shū sù,指豆和小米,在这篇诗中泛指粮食。

瓯窭,读音ōu jù,意为狭小的高地、山坡。

篝,本意指悬架在篝火之上的三角形竹架,在这里指装物品的笼筐。

在此基础上,梳理全诗的意思:偶然得了一官半职作为获取俸禄的权宜之计,却不觉在心里怀了心系黎民百姓的诸多忧愁。桑树之间,有农人正举着簸箕在为刚刚结茧的白蚕忙碌,田垄之上,秋天的小麦已是黄澄澄的一片,农人正在挥舞着镰刀加紧收割。更让人欣喜的是,有清风和雷电从北方生发,短时间内就驱使水潭里的水化作了天上的云雨洒落人间。从这一刻起,渴盼粮食丰收的愿望不再只是空虚的祷告了,在几个月后,将会看到田野里的果实装满了箩筐。

二、表达思想

这首诗的标题中,“喜”是用来点题的,并与正文中的“喜”字相呼应。从诗文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巩流露出的无以言表的欣喜之情,甚至也能够想象到眼前粮食和瓜果堆满成山的丰收景象。大抵是当时人为因素有限,靠天吃饭仍占据主导,一旦遇上风调雨顺之年,这种好年景便愈加让人觉得珍贵,也更加让人觉得欣喜和欢快。

曾巩虽然因为个人原因被外放,担任着不大不小的官职,但是他却能入乡随俗,找准自己的定位。作为一方官员,他是把群众的生产生活放在第一位的,并且时刻关注着他们,希望他们能摆脱疾苦,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所以当曾巩看到“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的境况,甚至比普通百姓还要雀跃欢呼,甚至还不惜笔墨,把所思所想诉之笔端。这正是曾巩与百姓“同甘苦、共命运”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曾巩尊重劳动者,心系劳动者,愿意替百姓分忧解难的思想认识,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爱戴、理解和同情。

同时该诗,特别是前两句,也隐隐表达出作者对外放的不满,并期待有朝一日能遇见天时地利,让自己的人生有所收获。当然,这也是作者对当下出境淡然视之,借诗用以自励、自我鼓舞的表现。

三、曾巩诗歌的特点

钱钟书曾这样评价曾巩:”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诗歌远比苏洵父子好,绝句的风致更比王安石有过之而无不及。“《宋史·曾巩传》也评论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意思是说,曾巩的诗歌娓娓道来却又不显得烦琐,简单与深奥之间切换自如却又不觉得晦涩难懂,诘屈聱牙。其实在我看来,曾巩的诗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因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