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偏执、不畏强权的海瑞,为何能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善终?古代中国,为什么主持变法的大臣,大都没有善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性格偏执、不畏强权的海瑞,为何能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善终

海瑞(1514-1587年),琼山(今海口)人,是明朝著名的大清官,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与北宋包拯齐名,被民间誉作“海青天”。海瑞一辈子活了74岁,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在君主昏庸,官员腐败的明朝中晚期,“海瑞”的名字俨然成为了清官文化的象征符号。

今天二哥就带大家走进海瑞的生平,来了解一下这位“青天大老爷”是如何做官的。

笔架先生

海瑞自三十七岁举人出身入仕,四十一岁才被分配到福建南平县做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委主任。任教谕的第二年,全省官员都知道了这个脾气有点古怪的正八品小官。

有一次,延平府视学(明朝教育系统中的巡视官员)到南平视察工作,=海瑞和他的两名副手前来接待。副手们一见到视学,一左一右急趋上前,叩头拜见。海瑞夹在二人中间,站而不跪,只拱了拱手。视学先是惊讶,继而羞怒,冷笑一声,嘲讽道:“哟,你们看这三个人,倒是个山字笔架!”显然是觉得海瑞应是有意轻慢自己,便拂袖而去了。

对此,海瑞给出了自己的道理。他讲到,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规定学官在学校见上官时应拜而不跪,以体现师道尊严。没承想百年之后,士风日坏,学官们为了讨好上级而无所不用其极,跪迎上官早已相习成风。海瑞的这一站却成了官场之异类,自成官场的一股清流。

一下子,“海笔架”的名声在官场上流传开来。

不惮权贵

到了四十五岁时,这位鬓角斑白的教谕被晋升为浙江淳安县令。嘉靖三十七年(1558),海瑞刚接任县令不久,当时内阁首辅严嵩的党羽、江浙总督胡宗宪的儿子道经淳安, 随带大批人员和行李, 沿途作威作福, 对驿站的款待百般挑剔, 还多次凌辱驿丞。于是海瑞便立即命令衙役拘捕了这位公子,将其押解至衙门, 并没收了他携带的大量现银。

他在呈报总督胡宗宪的公文内声称:“以前胡总督巡视时, 命令路过的地方不许铺张, 现在这个人行装豪华, 一定不是胡公子。” 并派人报告胡宗宪。这让胡宗宪哭笑不得,自知无法治罪于海瑞,吃了“哑巴亏”。

嘉靖三十九年(1560),严嵩另一同党、都御史鄢懋卿巡行浙江,所到之同样是飞扬跋扈,极尽奢侈浮夸之风。由于他掌握着朝廷的盐运业务,是实打实的“肥差”。各地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都好吃好喝的接待他,没有丝毫怠慢。动辄就是几千两白银的贿赂,只是为了让鄢氏能够“行个方便”。

然而刚正不阿的海县令却不吃这套,鄢懋卿的节使还没到达淳安时,就接到海瑞给他写的一封禀帖,禀帖中写到:

“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海瑞谨案……台下奉命南下,浙之前路探听者皆云:‘各处皆有酒席,每席费银三四百两。’……与台下颁行条约大悖戾。”

意思是说鄢懋卿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海瑞还在禀帖中严肃地指出:

“夫都院出理盐政,我祖宗以来未之有,亦希阔事也。事出希阔,则疾苦者望车驾而赴诉,贪酷者望车驾而改心,百姓得希阔之遇焉可也。乃今府县恐以不周致罪,极意买办,里甲惮于出才,怨口嗷嗷。百姓不沾希阔之恩,反苦希阔之费。”

意在点出鄢懋卿种种道貌岸然行径的不合礼法。于是鄢氏自知无辩解余地,只得绕道而去,自此对海瑞怀恨在心。海瑞的上司,严州府守令获知此事后,先是想要责备海瑞的鲁莽,后又回过神来,相形见绌的称赞道:

“好了淳安百姓,难为汝!难为汝!”

不畏圣怒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当时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已经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逐渐怠慢朝政,不理政务。终日沉迷于道家的长生不老之术,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总督、巡抚等高官们算是等到了拍马屁的好时机,正向为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来讨皇帝的欢心。

此时,又是年逾半百的海瑞挺身而出。他不惧君威,上疏痛斥朝政利弊,指出:作为一国之君,虽位凌人民之上,但不能只顾自己安乐长寿,而应该以万民为念,听取臣下的意见,为百姓谋福利。作为合格的君主,必须把关心民生疾苦作为第一要务,否则就是失职的,算不上一个好皇帝。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治安疏》(注:俗称《上皇帝疏》,或《万言书》)。在这份奏疏中,海瑞说世宗皇帝就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 举凡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的挥霍无度和民间的盗匪横行,皇帝本人都应该负直接责任。而奏疏中具有刺激性的一句话是:

“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就是说普天下的官员百姓, 很久以来就认为你是不正确的了。这基本上算是指着皇帝的鼻子骂了,后果自然可想而知。世宗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勃然大怒。

受谕还尊

“海瑞骂皇帝”一事简直是千古无出其右。正在世宗皇帝盛怒之下想要治罪于他的时候,宦官黄锦在旁边说到:“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在预备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便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

当时世宗虽已年花甲,而尚未完全昏聩,稍冷静后,还要扔在地上的《治安疏》“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数月”。

后来,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世宗还是下了诏书,将海瑞下狱论死。与此同时,世宗甚至自己已不久于世,于是密谕内阁首辅徐阶写下了遗诏,令后继皇帝在他宾天后,立即释放海瑞,并加重用。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朱载坖登基,立即遵从遗诏将海瑞“首出之狱”,不仅官复原职,还加重用。隆庆三年(1569),在徐阶的推荐下,海瑞被任命为应天巡抚,登上了他为官生涯的最高峰。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了。

作为历史的共识,海瑞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无疑是明朝乃至整个古代官场上的清官典范。

然而,二哥看来,海瑞的一生虽始终秉持着自己内心的那份执着,但在表象上难免给人一种过于偏执和较真的感觉。主要原因在于,究其一生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涯,虽然屡次冒犯权威,甚至引得圣怒,但却始终站在维护皇权利益的一方在行事。

一方面,他坚定地拥护着太祖皇帝所设立的“祖制”,以国为家,家国不分,确实做到了以天下太平为己任;另一方面,他不畏强权,给浑噩的明朝官场带去一股清流,直面并揭露丑陋的官场恶习。

而无论以上哪一点,无疑都是庙堂之上的那位天子所愿意看到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海瑞将家国之利益当作为官的根本出发点,成为了执政者教化官场风气最便捷有力武器。试问哪个皇帝会排斥一个为自家江山社稷呕心沥血的忠臣呢?这也是为什么,即便皇帝已经被指着鼻子骂了,但在冷静思考过后,还是赦免了海瑞的“过失”。

古代中国,为什么主持变法的大臣,大都没有善终呢

我们都是享受到了变革红利的人。如果没有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咱们现在也没有这种幸福安宁的生活。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改革开放都是相当不错的。都是获得全国人民一致拥戴的。

虽然现在依然有人怀疑大集体生产的时代,但是没有人会愿意重回那个时代,反而都很庆幸我们能够有改革开放这样一个伟大的举措。

(邓公南巡)

同时,咱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也被老百姓深深爱戴,深深怀念。他在咱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古代中国也曾经进行过数次改革。可惜的是,这些改革者,无一例外都是一个非常悲剧的结局。

比如吴起变法。这是一场非常有名的改革。而吴起最终是被人射死的。就算他用楚王的尸体来当挡箭牌,那些想射死他的人,依然没有饶过他。

比如商鞅变法。商鞅最终是被秦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