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称吕不韦为相邦而不是丞相?为什么在农村,红事都不愿意去,白事却都愿意去帮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称吕不韦为相邦而不是丞相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这个问题很简答,因为嬴政时期吕不韦担任就是秦国相邦,而不是秦国丞相啊!相邦地位高于丞相!是不是很多人有疑惑,相邦不就是丞相吗?相国又是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秦孝公时期,秦国有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其中只有左庶长可以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他都是王族大臣专职,所以左庶长是最高官职。商鞅变法之后,设立了十七等爵位,最高爵位叫大良造,左庶长成了第十等爵位,地位远不如大良造,因此大良造成为最高官职,商鞅便是大良造。此时爵位与官职相结合。

秦惠文王时期,第一次参照东方六国设立相位,称为相邦,总揽军政大事,秦国第一任相邦叫樛斿。公元前328年,张仪入秦,展现出非凡的外交才能,深受秦惠文王重用,当年接任樛斿成为秦国第二任相邦

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上位,他任命嬴疾和甘茂为左右丞相,这是“丞相”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史册之中。但是并不是“丞相”取代了“相邦”,根据出土的青铜器上铭文显示,丞相和相邦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丞相是相邦的副手,即秦武王一直到嬴政时期,相邦一直是秦国最高官位,丞相是“副相邦”。

秦昭襄王时期,魏冉、范雎等人都是相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吕不韦本是赵国商人,因帮助在赵国为质子的嬴异人成功逃回秦国,保全嬴政母子,还帮助嬴异人成为秦国太子。嬴异人(嬴子楚)登基为秦庄襄王,拜吕不韦为丞相

秦庄襄王去世后,嬴政继位为秦王,尊吕不韦为“仲父”,拜其为相邦,吕不韦的地位更进一步。

所以在秦庄襄王时期,称呼吕不韦为丞相,而在嬴政时期,需要称吕不韦为相邦,如果还叫他为丞相,就相当于你们领导是总经理,你却叫他副总经理,岂不是找死?

吕不韦位高权重,与秦太后赵姬不清不楚,还把嫪毐送给赵姬做情人,后来嫪毐谋反失败,牵扯到吕不韦,嬴政本来要杀了吕不韦,考虑到吕不韦功劳颇大,且很多人为其求情,免去了其相邦之职,遣回封地,一年后因吕不韦在朝堂仍有影响力,便将其流放至蜀地,吕不韦惧怕自杀而亡。

嬴政因为考虑到相邦权力太大,已经威胁到他的权威,因此吕不韦死后,他废黜了相邦职位,只留左右丞相,李斯便是左丞相,这就相当于将原来相邦的权力一分为二。到了秦二世时期,又设立了中丞相,左中右三位丞相共掌朝政。

汉承秦制,整体官职参考秦朝,却恢复了相邦之职,由于需要避讳“刘邦”,相邦改称为相国,汉朝第一任相国不是萧何,而是韩信。汉三年刘邦拜韩信为相国,萧何一直是丞相,但是韩信在外领兵,相权一直在萧何手中,汉十一年,萧何迁为相国。汉惠帝时期,相国曹参去世后,不再复立相国,保留左右丞相,至此西汉时期丞相为最高官职。

《史记》中多称张仪、魏冉、吕不韦等人为相国,也是避讳刘邦,这就造成了我们看秦朝历史的时候,一会儿出现相邦,一会儿出现相国,其实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在农村,红事都不愿意去,白事却都愿意去帮忙

在农村红白喜事都是大事,基本上村里的人都晓得。现在好多红事附近的邻居有些都是送完礼钱就走了。如果哪家老人过世了,那不用说,邻里都愿意去帮忙,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家里有办红事的,在家的亲戚朋友都会到场的,主人家更是盛情款待。比如结婚吧,都会在外面地坝上摆上几十桌,但是在屋里要单独摆几桌,这是给亲戚(媳妇娘家人或者招女婿的话就是男方的家人)和近亲留的位置。而且对方亲家那桌是双份菜的,村里人不能随便去屋里坐席的哦。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对主人家来说,亲戚朋友才是最重要的,邻里乡亲是陪衬,可有可无。加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好多人不在乎这一顿饭,这就是很多人不去吃酒席的原因。

第二,白事得靠邻居

农村有种孝子磕头的习俗,就是邻居来给已故老人上香,主人要给这些来上香的人叩谢的。农村都是土葬,打坑,抬棺材,打纸钱,放鞭炮等等都需要人帮忙,如果遇上下雨天路又远,抬棺材的人都要预备一组换肩。所以,白事就要靠邻里乡亲帮忙。这样会受到主人家的更大重视,帮完忙后,也会留下来吃大锅饭以表示感谢。

第三,很简单,给自已以后留后路

其实白事都愿意去帮,是给自己和后人留一条后路,毕竟每个人都老去的那一天,今天你帮了别人,等你家有人老去之后才会有人来帮忙。要不然到那个时候连个抬棺材的人都没有,多丢人啊!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对中国后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朱明一朝的各种匪夷所思,以及明清以来的皇权专制,都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有关。首先说一下宰相应该是怎么一个定位;其次说一下相权越变越小的演变过程;最后说一下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的恶劣影响。

1.宰相就是政府领袖

百代皆行秦政制。所以,一切都要追溯到秦朝。但秦朝国祚太短。这就导致溯源的根基太薄。你想找点儿掌故旧闻都难。还好,汉承秦制,西汉照抄秦朝作业,秦朝怎么干、西汉就怎么干。于是,把秦汉连在一起,可以从汉朝丞相中发掘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

丞相是秦汉的官职称谓,其实质就是宰相。

宰相是贵族时代流风余俗。在春秋贵族时代,祭祀是贵族的头等大事。而宰杀牲牛,又是祭祀的头等大事。所以,“宰”就成了贵族的管家。在“宰”之前加一个限定语“家”,变成“家宰”,就更清楚一些。

贵族老爷是一家之主,相当于拥有所有权。但“君子不器”,贵族老爷肯定不会管东管西。那由谁来管?由“家宰”来管,家宰相当于掌握行政权。

这是“宰”,那“相”呢?

在家管内事的叫“家宰”,但还得有在外搞关系的。贵族出门社交,总要有个联络员负责礼仪接洽,或直接派出一个联络员跟人搞关系。而这个联络员就是相。

宰相、宰相,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战国时代,春秋的贵族之家逐渐升级战国的君王之国。于是,化家为国。宰相不仅要替贵族管家,还要替国王管国。但对应最贴切的称谓,不是宰相,也不是丞相,而是相邦或相国。而丞相仅是相邦、相国的副手,有时候一个、有时候两个。两个的时候,就分左右丞相。

相邦的地位,相当于国家的二把手,一把手当然是国君。你这么搞,肯定能把国君搞废。国君虽然是一把手,却几乎啥也不管;相国虽然是二把手,却啥都要管。于是,流变下来,就只剩下丞相。

从这个起源,你就能知道丞相的权力一定非常大。贵族老爷,实际就是甩手东家,我只问我家产业的增值结果。但具体是怎么增值的,就要由丞相具体操作。同时,从秦汉皇帝和秦汉丞相的机构设置,也能发现这个情况,即君权弱而相权重。

放在官僚制下,皇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关衙门。但这个机关衙门,在最初只有六个办公室,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除了管穿衣吃饭的,就一个尚书跟行政能扯上关系,这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皇帝衙门是这样,那丞相衙门呢?

丞相府内设十三曹,分别是管府吏署用的西曹、管二千石高官升降的东曹、管祭祀农桑的户曹、管朝堂奏章的奏曹、管民事诉讼的词曹、管交通邮政的法曹、管漕运输送的尉曹、管盗贼的贼曹、管罪法的决曹、管兵役的兵曹、管货币盐铁的金曹、管仓谷储存的仓曹、管簿录众事的黄阁。

这十三曹是个什么概念?

你就是把皇帝、太尉、御史大夫以及九卿衙门全都甩开,然后只留一个丞相府,它也能把管国家管好。

所以,丞相是妥妥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