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结拜兄弟,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兵戎相向的?蒋介石怎么成为国民党权力中枢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结拜兄弟,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兵戎相向的

蒋介石和张学良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大家早就耳熟能详。别看张学良比蒋介石小很多,其实张学良还是蒋介石义结金兰的结拜兄弟。后来因为“抗战问题”的分歧,逼反了张学良,才使得蒋介石和张学良这一对政治联盟彻底走向了决裂。

蒋介石以黄埔军校起家,几年时间就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实际统治者。东北易帜后,全国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可当时还有另外三大军事集团,足以比肩蒋介石集团。蒋介石不能一家独大,怀恨在心的同时,便以中央名义开始裁撤军事编制,想通过此举在军事上形成绝对权威。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桂系集团、阎锡山集团、冯玉祥集团三大军事集团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摩拳擦掌的同时,国内其他失意政客和军阀也在虎视眈眈、闻风而动。他们曾经都是蒋介石往上爬而被利用的石子,现在有了机会肯定要有所行动。

(晚年张学良)

蒋介石通过武力和“银弹攻势”先后打败了风头正劲的桂系和战斗力最强的冯玉祥,又掉头击溃了刚刚被蒋介石起用不久、但野心十足的唐生智和广东地方实力派的张发奎。几场胜利下来,仿佛蒋介石已经胜利在望。

不过正因为蒋介石先后取得了历次反蒋战争的胜利,使得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反蒋派”们感到唇亡齿寒,于是抛弃成见,联合起来一致反蒋,全都汇集到山西太原,以阎锡山为首,李宗仁、冯玉祥等为副,一场决定中国未来20年主导权的战争即将打响。

这就是“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军阀战争。战争进行的同时,双方阵营也都把目光转向了关外的奉系张学良身上。张学良手握重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俨然成为了当时能决定战争胜负最关键的人物。

张学良面对双方代表,态度模棱两可,其实还在观望到底支持哪一方。最后在奉系内部会议上,一致决定支持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也由此使得蒋介石取得了这场艰难的胜利,成为了最大的军事集团。

蒋介石投桃报李,先是任命了张学良为海陆空副总司令,然后又把黄河以北的管辖权全都交给了张学良管理。在张学良来到南京前,蒋介石更是亲自去下关车站,给予了最高的待遇。也就是在这一次相聚时,蒋介石和张学良义结金兰,成为了异性兄弟,表示要荣辱与共,共同进退。此时的张学良,实力和声望都达到了一生的顶点。

没想到一年之后,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使得舆论口中的“国家英雄”瞬间变成了“民族罪人”,于是在蒋介石的花言巧语下,张学良被迫“出国考察”。

1934年回国后,张学良出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剿匪”工作。在这期间,张学良非但没有把红军剿灭,反而让自己的东北军陷入困境,也使得张学良陷入了苦苦的沉思。

其实“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一直都想走上抗日的最前线,而不是把枪口对准同是中国人的红军。但由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使得东北军内部怨言颇多,也终于逼得张学良走上了兵谏的道路。

1936年12月12日,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联手,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不在阐述,但张学良却由此断送了政治生命。由于轻信蒋介石,使得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张学良都被囚禁起来,直到李登辉上台后,张学良才彻底恢复自由。

垂垂老矣的张学良,或许想不到自己还能在有生之年恢复自由。在被囚禁的这半个世纪里,张学良明白了很多道理,尤其是认清了蒋介石这个人,什么兄弟之情,什么国家荣誉,完全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下。

至于蒋介石之所以不杀张学良,也完全是宋美龄、宋子文等人的苦苦哀求,而不是蒋介石大发慈悲。如果蒋介石真的念及张学良的功劳,应该早就把张学良放出来了,而不是等老蒋和小蒋先后去世,才迟迟恢复自由。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蒋介石和张学良这对异性兄弟呢?欢迎留言评论。

蒋介石怎么成为国民党权力中枢的

蒋介石借“廖案”进入权力核心

广东省政府主席和军政部长许崇智,是蒋介石通往权力巅峰的障碍。蒋介石通过“廖案”的契机,采取断然行动迅速跃入国民党中央权力核心。

前面提到的陈公博关于“廖案”的调查报告是陈在该案发生数月后举行的国民党“二大”上代表“廖案”检察委员会所作的,此时的蒋介石已上升到国民党中央权力核心,所以报告中特意将蒋与廖、汪并列,无非是为抬高蒋的领袖地位。事实上,蒋介石虽然对组成国民政府的权力结构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在国府成立之后,他除担任了军事委员会委员外,并未占据其他要职。甚至可以说,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并没有使蒋介石进入政府的领导地位,当然更不用说党的领导地位了”。蒋介石本人正是通过“廖案”的契机,采取断然行动迅速跃入国民党中央权力核心的。

黄埔军事力量在第一次东征和平定刘(震寰)、杨(杨希闵)叛乱中的功绩使蒋介石的声望迅速提高,但他在军界和政界的既有地位难以满足其“雄心壮志”。在广州国民政府建立过程中,获益最多的是汪精卫和许崇智。但汪只是一个并无实力的政客,虽然担任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实际上整天忙于党和国家的事务,因此,他实际上从不过问军事”。蒋与汪暂时尚无利害冲突。而擢升为广东省政府主席和军政部长的粤军头领许崇智,却是蒋通往权力巅峰的障碍。

平定刘、杨叛乱后开入广州的粤军,把持着广州的财政收入,致使蒋介石的党军军饷得不到保障,蒋对此十分不满。蒋、许自1925年6月间军事委员会开始改组军队、统一军政工作后,就“势成水火”,且矛盾在不断加深。

许崇智所部粤军虽人数众多但杂乱不整,因涉嫌谋刺廖仲恺和巅覆政府,8月25日梁鸿楷、招桂章、杨锦龙等多名粤军将领被捕。8月26日军事委员会议决改组国民革命军,蒋介石担任由党军和部分粤军组成的第一军军长,在军界地位进一步抬高。许崇智虽然在军队中的权力与影响有所下降,但很快又被任命为财政委员会监督,掌握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大权。许有意限制蒋介石所率第一军的发展,许、蒋矛盾进一步激化。9月9日蒋介石往晤汪精卫,对汪说:“许崇智不顾大局,把持财政,必欲限制本军之发展,可胜慨然”。

除财政之外,军事计划方面也有分歧。蒋介石“欲出师长江,以图本党之发展”,而许崇智则不予赞成。此外,湘军将领谭延闿、滇军将领朱培德等对许崇智的把持,也“同感不平”。苏俄顾问鲍罗廷对许崇智亦无好感,认为他“只会大唱革命高调”,且与陈炯明有着相同追求。尤其是许崇智在“廖案”发生后,阻挠对主要嫌疑之一的粤军将领梁鸿楷的逮捕,令鲍罗廷大为不满,认为许实际上已成了革命军道路上的障碍,必须予以“清除”。经过商议,广州国民党要人对许崇智形成两种意见:一种主张逮捕,另一种主张将其流放上海。结果,后一种意见占了上风,其代表人及执行者就是蒋介石。

9月19日,蒋介石密令学生第二大队、第一军第四、五团,粤军第四师第七、八旅并补充旅,以及铁甲车队、江固舰,协同“解决反革命各军”。粤军郑润琦部与莫雄部分别被缴械,收编归第一军军长蒋介石指挥。在成功解决了许崇智的主力之后,19日晚,蒋介石致函许崇智,历数其作为“军政与财政领袖”的“过失”,指出许的不少表现实已危害到国民革命的大业。

为了“保全名节”,蒋介石建议许崇智“暂离粤境”,其部由蒋本人“负责维持”。据记载,许当晚接信后,给蒋介石回电话二次,“语多凶悖”。说明,双方的斗争是异常激烈的。但不管许崇智如何抵抗,最终不得不屈服。20日,中央政治委员会议决,解除许崇智的军政部长兼粤军总司令和财政监督等职务,令其离粤赴沪。

据载,当蒋介石下令戒严时,许崇智曾向汪精卫电话质问此事。汪精卫复函许崇智,“认定此事非如此解决不可”,并谓“为先生计为大局计,亦莫善于暂行赴沪,一任介石将一切难题,及情感上不能解决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