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经岩骨入路(拾遗篇
发布时间: 2023-07-06

近一个月整理文献库的时候,发现数篇与经岩骨入路相关的重要文献被遗漏,之前所写的系列中也有一些内容需要修正,另外附上最近一次尸头演练联合经岩骨入路的粗陋图片,特出此“拾遗篇”。上海疫情告急,静心学习工作已成奢望,且学且珍惜。

一、微创化的联合经岩骨入路及相关膜性解剖

首先重点分享两篇较新的重要文献,归于“6.11 手术轴向总结、发展趋势”章节、“2、锁孔化”段落下,并将段落标题改为“锁孔化和微创化”。

Vidal(2020)[1]:提出“focused combined transpetrosal approach”。从该入路出发,复习和深化对鞍旁间隙、海绵窦、Meckel囊、天幕的膜性解剖的理解。

头皮切口(small periauricular incision)远小于传统入路,开颅“focus”在颞骨,不进行骨瓣开颅,而是进行包含颞骨鳞部在内的扩大的乳突磨除(maximized temporal bone work technique),避免了对乙状窦后枕骨、顶骨、额骨不必要的开颅。岩后部分同标准入路。岩前部分则强调从后向前剥离硬膜(reverse middle fossa dural peeling),硬膜间显露V3、Meckel囊,必要时向前至眶上裂;磨除岩尖,并进一步向后磨除内听道和半规管所对应的岩骨嵴,从而将岩前和岩后的骨质磨除范围连为一体。

图1、头皮切口、开颅和岩后骨质磨除

图2、中颅窝硬膜剥离和岩前骨质磨除

接下来是该入路最核心的创新点“tentorial peeling”,即从外向内将天幕的两层脑膜层分离,形成上方贴着颞叶的“temporal lobe tentorial layer”和下方覆盖后颅窝的“posterior fossa tentorial layer”,目的是保证抬起颞叶的全程都(996 007 886 715是什么意思?996、007、886其实是指工作模式,常见于互联网行业中,996指从早上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六天;007指0点到0点24小时,一周7天上班;886工作制是指从早上8点晚8,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715,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个小时。这种工作制度是不符合我国劳动法的,但是依然有很多公司在采用这种工作制。)有硬膜保护。

图3、“tentorial peeling”

上述被“劈开”的两层天幕硬膜,本就可以理解为分别从岩骨上表面(中颅窝)和岩骨后表面(后颅窝)来源的不同脑膜层(详见《庖丁解牛——详解海绵窦壁的膜性结构(中篇)》),Vidal的命名正与此吻合。劈开这两层即进入“硬膜间”,直观来看似乎是指天幕两层(均为脑膜层)之间,与鞍旁间隙所谓的硬膜间(脑膜层和骨膜层之间)意义不同;但实际上,应理解为天幕任一脑膜层与岩骨嵴骨膜层之间的间隙,故也是吻合的。可见,该天幕的硬膜间分离层面,与卵圆孔及其前方的鞍旁间隙的硬膜间分离层面是一致的,后者在卵圆孔、圆孔和眶上裂处切开骨膜层硬膜,掀开的正是覆盖颞叶的中颅窝脑膜层,与稍后方的“temporal lobe tentorial layer”即天幕上层脑膜层是同一层膜性结构。

该步骤的另一关键结构是岩上窦,后者恰位于上述硬膜间间隙内,那么“peeling”的层面与岩上窦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作者明确指出,“peeling”的层面是在岩上窦的上方,即,应确保岩上窦仍位于下方的“posterior fossa tentorial layer”内。但笔者对这一步的实际操作尚存诸多疑虑:1)与岩上窦贴得太近则可能导致岩上窦破裂出血,离得太远则可能进不了天幕两层之间而误入硬膜下;2)进入该间隙的起始部位在何处,是从磨除的岩骨嵴所对应的天幕外侧缘(从硬膜外进入硬膜间),还是顺着V3前方Meckel囊顶壁所在的鞍旁间隙硬膜间继续向内分离(始终在硬膜间),若是后者的话,那么在剥离至三叉神经硬膜入口处时,如何确保层面始终在岩上窦上方;3)就算顺利越过了岩上窦,但更内侧的位于天幕两层脑膜层之间的天幕窦如何处理,损伤是否影响颞底静脉的回流。但观摩文章附带的手术视频,确实可以实现上述操作。

图4、笔者手绘中颅底、海绵窦、Meckel囊、天幕的膜性层次,红色箭头为分离的层面

无论如何,Vidal的天幕“peeling”技术,据笔者所知,是文献中前所未有的报道,颠覆了笔者先前对中颅底硬膜掀开的“最内侧界”的认识,即,不再是止于三叉神经硬膜入口顶壁的岩上窦,而是可以越过岩上窦上方,最终到达更内侧的天幕游离缘。其实,对比海绵窦外侧壁掀开的“最内侧界”,即,前岩床突硬膜反折-颈内动脉远环-镰状韧带连线,不难发现,这正是天幕游离缘的前方延续,下文也将阐述如何将它们完整切除。因此,鞍旁间隙(海绵窦和Meckel囊)的外侧壁都可以一路掀开至最内侧的脑膜层反折的边缘(上述韧带连线和天幕游离缘);换言之,天幕可视为上述鞍旁间隙的后方延续;这整个“扩展的”鞍旁间隙的内容物包括,前方的海绵窦、中部的Meckel囊和后部的天幕窦,以及从前向后贯穿于上方的岩上窦。

上述天幕“peeling”的结果是,天幕还在,只是变薄了;鞍旁间隙外侧壁还在,同样也只是变薄了,留下的是海绵窦外侧壁内层(神经外膜层)、Meckel囊外侧壁内层(被顶入的后颅窝脑膜层)和天幕下层“posterior fossa tentorial layer”(后颅窝脑膜层的内侧延伸);而颞叶完全由另一半被剥下来的鞍旁间隙外侧壁的外/上层脑膜层衬垫着,包括海绵窦外侧壁外层(中颅窝脑膜层)、Meckel囊外侧壁外层(中颅窝脑膜层)和天幕上层“temporal lobe tentorial layer”(中颅窝脑膜层的内侧延伸);术者从硬膜外-硬膜间到达天幕游离缘,后者以硬膜反折的形态封闭术野的内侧界,与硬膜内空间相隔绝。

接下来,是硬膜和天幕的切开,根据笔者个人理解,分为如下步骤:1)沿乙状窦前缘(内淋巴囊后方)垂直切开Trautmann三角硬膜,在窦脑膜角处水平折向前方,紧贴岩上窦/天幕下方向前走行,直至三叉神经入口硬膜环的后缘;2)在三叉神经后方(外侧)结扎并离断岩上窦,这个位置同经典Kawase入路,最大程度避免了Labbe和岩上静脉的问题;3)随后沿着几乎垂直岩上窦的方向切开至天幕游离缘附近,但不“切透”游离缘;4)同样采用经典Kawase入路的方法,将形成的天幕前瓣连同岩上窦前段一起向前翻开(图5白色箭头);5)在三叉神经入口处,从岩上窦的下方打开硬膜环(图5白色椭圆);6)并继续拐向外侧和前方,由此囊括了一部分Meckel囊外侧壁的内层,越至三叉神经半月节前方、三叉神经入口硬膜环的前内侧(图5白色虚线);7)离断此处的岩上窦,也是岩上窦前端汇入海绵窦后部的位置,同时切断三叉神经入口硬膜环前部,形成岩上窦和硬膜环的二次离断(图5红圈白椭圆);8)再由此处切开天幕前部,与之前的天幕切口汇合。

图5、切开硬膜和天幕的详细步骤,红色箭头和数字、白色图标为笔者添加

切除的这部分天幕瓣,包含了Meckel囊外侧壁的内层,其膜性属性,除去第1)步水平切口与岩上窦/天幕之间残留的少部分后颅窝硬膜是骨膜层+脑膜层的双层结构(对应这块天幕瓣的外侧缘高度),以及三叉神经入口硬膜环可能存在的骨膜层韧带(见下文),主体全部是单层的后颅窝脑膜层:由于之前的“peeling”,天幕只剩残余的天幕下层,本质是从岩骨后壁“延伸出来”的后颅窝脑膜层;而Meckel囊外侧壁(顶壁)的内层(下层)和内侧壁(底壁)的外层(上层),均可理解为三叉神经从后颅窝进入中颅窝时,将上述天幕下层“顶进去”包绕半月节所形成的脑膜层“袖套”,并继续包绕各分支形成神经外膜出颅,因此也同为后颅窝脑膜层(图4)。

连接后床突和岩尖的后岩床突反折(posterior petroclinoid fold)可继续向后延伸,以韧带(骨膜层)的形式骑跨于岩尖的三叉神经压迹之上,加入三叉神经入口硬膜环。由于是骨膜层属性,故也可骨化为骨桥,即所谓“岩床突骨”(petroclinoid bone)[2];可能压迫三叉神经,这也是MVD无效的三叉神经痛的可能病因;Taarnhoj(1954)[3]的颞下经天幕经岩上窦入路正是对其切开“减压”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早减压术式(见下文第二部分对MVD章节的补充)。上述步骤5)和7),就需要分别切断这一韧带的后端和前端,将三叉神经入口硬膜环拦腰横断“去顶”,下半部分留在颅底,上半部分加入切除的天幕瓣内。因此,这就是上文所说的,天幕瓣的膜性成分还包含了这部分骨膜层。岩上窦则位于该韧带的上层。因此,三叉神经入口硬膜环的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1-中颅窝脑膜层、2-岩上窦、3-后岩床突韧带(可能缺如,可能骨化)、4-后颅窝来源的脑膜层“袖套”(360°包绕)、5-岩骨三叉神经压迹骨膜层。

图6、后岩床突反折,三叉神经入口硬膜环层次

步骤6)则是将Meckel囊“去顶”。因此,步骤5)和6)就是Kawase(1991)[4]经典文献中所述的“The dural band of plica petroclinoid posterior is cut with a scissors an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