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外无物这什么意思,为什么心外无物?怎样理解“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王阳明:心外无物这什么意思,为什么心外无物

在近几年,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中间,其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人物之一就是王阳明。

通过回答这个提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王阳明的智慧。

我们在学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没有人能绕得开王阳明,王阳明应该说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符号。近几年以来,关于王阳明的很多书,包括关于他的各种讲座层出不穷,某种程度上是王阳明热。

在王阳明的整个学说中间,很出名的一个命题,就叫“心外无物”。但是如果我们问这个社会上有谁能够真正了解了心外无物,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领会。

王阳明心外无物究竟要表达什么?

王阳明心外无物究竟要表达什么?在一般人看来,心外无物这个命题,似乎有点荒唐,为什么这样说?你比如说我们看能看多远?我们听能听多远呢?我们手能触摸多远?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经验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那我要问,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我们的心没有观照到的东西,难道他就不存在吗?

你比如说宇宙烟波浩渺,有太多不知道的星星、不知道的星体,或者宇宙未知的秘密,我们都没办法看到,我们的心都没办法关注到。难道我们心没有关注到的,我们眼睛没有看到的,他就不存在吗?

那很显然,无论是我们看到还是没有看到,无论是我们关注到还是没有关注到,他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王阳明就恰恰告诉我们“心外无物”。

王阳明为什么这样说?显然,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肯定不是信口雌黄,他讲这句话实际上有他自身的逻辑,以及他对整个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那么今天,我们就借这么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大家做一点分享。

“心外无物”的故事

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传习录》里面有明确的记载,这个故事的原文给大家分享一下,叫“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翻译过来就是有一次先生在南镇这个地方游玩,与他同行的一个朋友就指着山上的一个花,就问阳明先生:您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可是这束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无论是我们看到它还是我们没有看到它,这个花都存在,可您为什么说心外无物呢?这个朋友对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就提出了批评。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就回答说:你没看这个花时,这个花与你的心同时是寂静的。言外之意就是你还没有分别它,当你没有关注它的时候,你没有起心动念,或者这个花本身没有进入你的眼帘,这个时候叫“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当你看它的时候你就起心动念了,这个花的颜色才在你的心里边呈现出来。阳明最后的结论“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阳明说,由此来证明你不用心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时是寂,没有对他进行分别;当你的心一分别的时候,这个花是什么颜色或者这个花是什么样子,它才呈现出来,可见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是王阳明先生对他观点的一种维护,或者叫辩解。如果我们今天来看,阳明先生在这个记载中间对他的观点,应该说论述的不是那么详细。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我们今天到底该怎么看,因为我们的古人在当时,他有他自己说话的语境和表达的方式,500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在重新阅读《传习录》,阅读阳明先生著作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今天的一套话语体系、逻辑体系和表达方式重新来诠释,这样一诠释呢,我们就可能更清楚明白的了解王阳明,了解阳明先生到底想说什么,我们了解之后,我们才能谈阳明先生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那么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到底说了个什么问题呢?我们人这一生,基本上讲有三大问题:

第一个,就是我们要研究世界是什么。

大家想想,我们之所以看到桃子就能吃,但是看到有些东西,比如毒草,我们不吃,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得搞清楚。我们利用煤、利用石油,我们发展物理学、发展生物学、发展化学等等。我们人类如果想很好的生存,一定要了解世界是什么,比如《神农本草经》有几百味草药,它们的属性是什么,产地是什么,如何炮制,它的药性是什么,它解决什么疾病。这种学科它建立在“世界是什么”的研究。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是什么”。

大家读《道德经》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老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明确地提出一句话,叫“认识你自己”。

当然,“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不仅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同时也是雅典拉斐尔神庙门口写的一句叫“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不仅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同时也是雅典拉斐尔神庙门口写的一句话,应该就代表了古希腊的哲学家所思考的一个永恒问题,就是认识我们人类自己。

人到底是什么?这对我们人来讲,是一个终极的命题。康德讲了三大批判,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可是康德到了晚年的时候,他自己写文章总结,他说其实我写的三大批判,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就是人是什么。我们只有对“人是什么”做了精深地研究和思考以后,我们才能从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幸福。如果我们对自己是什么都不了解,我们没办法很好地安排我们的生活。

第三个问题,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大家想想,我们是人,我们要研究人自己,这就叫人是什么。我们生活的宇宙中间,我们研究天地自然是什么?包括各种物理学化工啊等等,这就是世界是什么。可是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这又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问题,我们只有正确地建立了人和世界的关系,人类才能过得好,才能发展得好。

比如说人类在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去开采矿产资源、去砍伐森林等等,人在做这种事情的时候,经过长期以后,忽然发现人类的环境是有承载力的极限,当我们超过这个极限以后,自然环境会变得极其恶化,最终人类毁灭的将是自己。如果我们总结为什么会出现环境的恶化,究其原因就是人类没有很好地认识到世界和人类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那么我们就能够正确地采取行动,正确地处理好人和外界的关系。

那么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对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人和世界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这个命题,他其实不是思考世界是什么,主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在人和世界的关系当中,外部的环境会不会影响到人,或者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人,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由谁决定的?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

心外无物其实是讲在人和世界或者人和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外部的环境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不是由外部的环境和人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内心决定的,他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谈的“心外无物”

希望以上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不恰当的地方,请大家指出并批评,我们共同交流探讨。

怎样理解“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个人对这8个字的理解就是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错误、不断犯错,然后不断纠正的过程。这个修正自身问题的过程,就是修身嘛。所以,犯错难免,改错应该,都很正常。

世间所有事情的答案必须要向心中求,因为离开了心,不会有真正的答案。所有心以外的方法论都是“枝枝叶叶”,根都在心。所以想要寻找“理”,要向内心中寻找。既然所有理得根在心上,那么所有事物的根也在心上,所以还是老话题,怎么孝顺你老爸不是去向别人求方法,而是从你心中寻找到爱的根源,把这个爱投射到老爸身上,自然就能做到对老爸孝了。工作不顺利?领导不识俊杰?环境不好,待遇不佳?工作内容不喜欢?这些所有都是枝枝叶叶,在枝枝叶叶上下功夫的结果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