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地图诸侯国(春秋最小国家是哪个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春秋最小国家是哪个

公元前780年,一个没落姬姓贵族在西戎与周王朝相接的丰水处盖了一座城堡,对外称诸侯国一一方国。公元前771年,方国臣服西戎,公元前765年又臣服于秦国。方国开国之君方襄公是早已没落的姬姓贵族之后,由于名字以及事迹,在史料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很难说明该国的历史和变革。从仅有的史料里,史学家只表明,公元前750年,方襄公的小儿子方媚公被秦国所灭。

中国地图在春秋战国时的具体划分

四川、陕西---秦山西、河北部分---晋北京、天津、河北北部---燕河南---郑、卫、曹湖北、安徽---楚山东北部---齐山东南部---鲁洛阳~西安一带---周其余为蛮?

春秋战国地图完整的演变

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主要的国家有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

春秋地图中竟然有一个国家名字叫“六国”,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还有哪些类似的不知名小国

谢谢邀请。

春秋时期,的确有一个国家名字叫“六国”(lu guo),其实她的历史还比较悠久。位于今天的安徽六安一带。

历史上比较早的记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皋陶于公元前2113年去世后被葬于六(lu)地,大禹念及其功德,封其后裔于英、六一带,尊为“六安国”,又称“皋城”,相当于一方小诸侯国。

楚穆王四年(公元前六二二年),由于秦军进攻,楚穆王迁都上郢,因觉六国背叛楚国亲近东夷,派遣成大心和仲归率军进攻六国,存续一千四百多年的六国自此灭亡。

另皋陶一说偃姓,一说赢姓,后代因感谢落魄时食“李子”度危机,改姓“李”,故唐朝李姓皇族认为,皋陶为李氏始祖,在唐玄宗天宝二年,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也就是大唐德明皇帝,皋陶在去世后近三千年后做了一次皇帝。

如果对历史有共同的兴趣,希望能关注我,松林寺君期待能与更多朋友一起讨论历史,畅议古今。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西藏地区属于哪个诸侯国,有何史料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西藏不属于任何一个诸侯国。

由于地处雪域高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西藏地区与中原诸侯国之间基本没有多少交往,更谈不上治理和统治。

根据藏羌同源的理论,我国古代史籍中记载的羌或戎,有可能就是藏族的前身。

西藏地区真正被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广大的地方政权,是在公元7世纪,也就是著名的松赞干布和他的父亲朗日松赞两代人努力的结果。

在这之前的漫长时代,根据藏族重要史书《贤者喜宴》的记载,西藏曾经历过一个小邦时期,其时间,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世纪,其中,正好囊括了中原地区的春秋时代。

这个小邦时期,无非就是各部落或部落联盟自行为政,整个西藏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相当于更早时期的中原地区的方国时代。

《贤者喜宴》说,“诸小邦喜争战格斗,不分善恶是非,定罪之后投之监牢。”“小邦不给众生住地,居草原也不允许,惟依恃坚硬岩石,饮食不获,饥饿干渴,藏地众生极为艰苦。”

其中,重要的小邦包括:

象雄,即今阿里地区一带,据本教传说,其王城称为琼隆银堡。

罗昂,在今天的娘若香波一带;

亚松,在今天的唐古拉山以南;

悉补野,在今天的乃东县。

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真的像地图里面画的那样挤成一团吗

当然不是。

先秦时代,天下虽然方国众多,但真正可利用资源极其有限,而且显得极不规则。古代科技水平低下,开发难度指数高,又没有像现在有卫星地图可观测,“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毕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开发土地一定是从简到易的过程,中间难免会有很多无人管辖的空白地带。且不说四方边缘荒蛮之地,即使诸侯国扎堆肥沃的中原大地上,国与国或邑与邑之间由于高山河泊的阻挡总有一些土地被忽视掉。

最早的土地开发多以殖民形式开展,中央派个代表去管辖某块地皮,结合当地的土著,慢慢发展经济,等富庶了再建城邑,然后向四周辐射。

而这些城邑的开发并不是像现在一样有规划地进行,往往是有选择性地截取一块好的地皮进行开发。这样一来,难免会有漏洞,所以那时的国与国地界不可能像现在一样联在一起,更不可能挤成一团。

读先秦诸侯国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许多诸侯国由于自然灾害或战争等因素,会在一段时期内频繁迁徙,以寻找合适的生存土壤。那么这些小国在流浪途中只能选择荒芜的无地主地段作为过渡,这些被废弃的地段往往土地贫瘠,不易开坎,或者由于高山湖泊的阻挡,还没有被人发现。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空白地段只会越来越小。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需要,社会可利用资源越来越紧张,很多国家为了图强开始变法,而变法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土地开发。比如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后,也就意味着老百姓可以允许开垦无主荒地,自由交易土地买卖,这些土地当然也包括没有国籍的无地主土地。这样一来,不但增加了百姓的收入,也拓展了国家的疆域,可谓利国利民。

文/堰风

春秋时期100多个小国家,到战国时期怎么只剩下七雄了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

战国的时候肯定不是只剩下七雄,还有很多在大国夹缝中艰难度日的小国。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存在感的确不强,不强归不强,但是不能说不存在啊。

课本中的《唐雎不辱使命》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初中学过一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文中唐雎代表的安陵国不就是个小国吗?公元前225年,秦已经灭掉了七雄中的三个韩、赵、魏(刚巧是分了晋的三家),但是附属于魏国的小国安陵国却还依然存在,这才有了唐雎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的一段佳话。虽然现代有学者质疑唐雎不辱使命的事迹是古代史学家编撰的,但是我们至少能从这个故事中看到,即便是到了战国末年,除了七雄,的的确确还是有其它的一些小国存在的。

另外既然他们被称为“战国七雄”,当然要有“被”称雄的群体环境,就是要有“不雄”的国家作为对比陪衬。假如只有这七个国家,干么还要叫做七雄呢?“雄”给谁看呢?

最后,从秦统一过程中消灭的国家来看,战国末期也不止剩下了七雄。除了七雄,秦在统一过程中消灭的国家还有诸如巴国、蜀国、苴国、充国等等小国……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到了战国就只剩下战国七雄这样的历史错觉呢?

战国七雄地理格局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大国兼并严重,小国力量衰微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西周王朝总共分封了多少诸侯国,到今天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有说一千二百个左右的;有说八百个左右的;有说四百个左右的;有说一百多个的;有说七十一个的。说法不一样,那是因为认定

微信